集团动态

时政要闻

行业动态

媒体聚焦

一线动态

精彩影像

  • 山东产权集团召开集体廉政谈话会议

    近日,集团纪委对新调整的领导干部召开集体廉政谈话会议,集团党委委员、纪委书记彭利民主持会议并讲话。会议强调,开展廉政谈话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要加强年轻干部教育管理监督”重要指示,也是集团落实建设清廉国企的重要举措。作为党员领导干部要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把握人生航向不偏离。会议要求,一是要永葆党员本色,做践行“两个维护”的表率。要自觉将政治要求融入每一个环节,带头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把讲政治、讲规矩作为最根本的政治素养,要不折不扣落实好集团党委部署的各项工作要求。二要规范行使权力,做清正廉洁的表率。要从严自我要求,强化自省自警自励,树牢底线思维、廉洁意识和红线意识,以身作则,管理好身边人、家里人,提高拒腐防变能力。三要严守纪律规矩,做遵规守纪的表率。要牢固树立纪法意识,带头学习党纪法规,深学细悟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纪律建设的重要论述,真正把党的纪律要求入脑入心,做到学纪、知纪、明纪、守纪。

    2024-10-22

  • 山东产权集团组织观看国防教育题材电影《一生交给党》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加强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近日,山东产权集团组织党员干部职工观看国防教育题材电影《一生交给党》。电影《一生交给党》讲述了1927年“四·一二政变”期间,周逸群、金童、肖虹等中共党员与国民党特务组织展开英勇斗争,协助贺龙率部参加南昌起义,为党的军队建设作出不可磨灭贡献的事迹。影片源自真实的历史事件,细腻刻画了革命先辈们在艰苦卓绝的斗争中临危不惧、宁死不屈,为党工作、对党忠诚的崇高精神境界,最终实现把“一生交给党”的宏伟夙愿。通过此次观影,大家深刻感受到革命先辈为了追求真理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精神,为了理想和信仰甘愿付出一切的高尚品质,纷纷表示,要以革命先辈为榜样,始终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时刻不忘肩负的新时代使命,将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到党和人民的事业之中,真正做到“一生交给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2024-10-22

  • 深化合作 “智”胜未来|山东财经大学一行到山东产权集团考察交流

    近日,山东财经大学校长洪俊杰一行到山东产权集团考察交流,共商深化合作事宜,山东产权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张莉,党委副书记、总经理王东凯接待考察团一行。张莉对洪俊杰一行表示热烈欢迎,介绍了集团积极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服务科技强省建设、服务数字强省建设采取的举措和取得的进展。双方围绕要素市场建设情况、各自发展需求,以及在相关领域深化合作等内容,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洽谈交流。交流中,双方一致认为,双方此前在数字经济研究、决策咨询、人才培养、产学研合作等领域开展的一系列合作富有成效,进展显著,取得了丰硕成果,为山东数据产业和数字经济发展作出积极贡献。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加快构建促进数字经济发展体制机制、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等作出新的部署。双方要深入贯彻全会精神,发挥各自优势,抢抓数字经济发展新机遇,开辟高质量合作新赛道,在数据要素市场理论研究,数据要素市场关键技术研发、高价值数据产品开发、高校科技成果评估转化等领域合作再上新台阶,强化数据赋能实体经济发展,助力科技成果高质高效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山东财经大学相关部门、学院主要负责同志,集团有关部室单位工作人员参加活动。

    2024-10-21

  • 携手共赢|山东省第二届公共资源交易创新发展高峰论坛成功举行

    10月17日-18日,山东省第二届公共资源交易创新发展高峰论坛在济南举行。省发展改革委二级巡视员封立树,公管办主任胡敬涛,协会会长、省公共资源(国有产权)交易中心党委书记、董事长张莉出席论坛开幕式并讲话。省、市公共资源交易行业综合监管部门、公共资源交易平台运行服务机构、相关行业协会负责同志及业界市场主体代表参加活动。封立树在致辞中指出,公共资源交易是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的重要内容。山东积极贯彻国家各项部署要求,不断推动公共资源交易管理工作开创新局面。本次论坛提供了高水平的交流平台,希望大家深入研讨交流,共商共谋发展大计,为我省公共资源交易高质量发展加油助力。张莉在讲话中指出,一年来,协会聚焦重点持续发力,推动公共资源交易规模不断扩大,交易品种持续丰富,合作交流更加密切,协会自身建设更加规范。下一步,协会将在服务实体经济、服务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服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数据强省建设上奋勇争先,持续加强行业建设,更好服务全省高质量发展大局。胡敬涛在发言中详细介绍了全省公共资源交易顶层设计和工作现状,深入浅出地解读了国家政策导向和发展机遇,要求广大从业者强化担当,砥砺前行,推动全省公共资源交易向着“交易最公平、服务最便捷、流程最科学、监管最有效、效益最明显”的“五最”目标迈进,为全省高质量发展增光添彩。本次论坛邀请行业专家、企业代表从不同角度分享发展经验,并举行“公共资源交易创新发展圆桌论坛”“招标采购代理机构转型发展圆桌论坛”两场分论坛,就公共资源交易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展开交流讨论,进一步凝聚行业力量,推动行业信息共享、思想共鸣、合作共赢。

    2024-10-19

  • 江西省市场监管局一行到访山东产权集团

    10月15日,江西省市场监管局一行到访山东产权集团,双方就如何高水平搭建知识产权交易服务平台,提升知识产权成果转化质效等展开深入交流。江西省市场监管局一级调研员徐彬,副处长王玉虎,江西省交易集团党总支书记、董事长刘超,山东省市场监管局二级调研员王华伟,山东产权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张莉参加座谈。 张莉对客人一行表示热烈欢迎,介绍了山东产权集团在服务知识产权运营、科技成果转化方面采取的举措和取得的成效。座谈中,双方就省级知识产权交易运营平台建设、线上平台运营模式和转化策略、线下交易撮合路演对接等内容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交流探讨。双方一致认为,作为知识产权交易运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知识产权运营平台在信息集散、价格发现、转化运用等方面作用显著,可以为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重要支撑。搭建高水平知识产权运营平台,要进一步做好交易服务优化、专利评估体系搭建、核心交易产品打造、产权交易生态完善等领域文章,不断畅通知识产权流转。双方希望,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强化交流互鉴,共同推动两地科技成果和知识产权转化运用实现新进展,取得新成效。集团相关部室单位负责人参加活动。

    2024-10-17

  • 加强数据产权保护,助力数据从“资源”变“资产”

    近日,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快推进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的实施意见》,在数据供给、流通、使用全周期进行整体设计,为我省下一步推进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促进以数据为关键要素的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出了重要指导意见。作为山东省唯一省级数据交易机构,山东产权集团旗下山东数据交易有限公司(简称“山东数据”),认真贯彻落实省里要求部署,主动探索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路径,加强数据产权保护,为“数据资源”变“数据资产”助力赋能。 今年4月份,山东数据全流程助力山东高速集团完成首批数据资产入表工作,入账价值351万元,评估价值7200万元,为省内首个省属企业总部数据资产价值化场景落地奠定坚实基础。作为一种新型生产要素,数据要素与其他要素有着不同之处,在进行要素交易前,对数据产品的认证,即数据登记是一项基础工作。山东数据在全国首创“先登记,后交易”数据交易模式,积极探索数据产权登记服务,构建数据登记服务体系,研发上线数据产品登记平台、数据知识产权登记平台、数据资产登记平台,推动数据资源释放潜力价值。涉足无人处,敢闯最前沿。山东数据在全国首创《数据产品登记信息描述规范》《数据产品登记业务流程规范》等规范性文件,推动数据产品高效聚集、合规流通。在全国率先启动数据知识产权登记服务,推动《数据知识产权登记证书》在司法程序中具备初步证据效力。通过数据知识产权登记、数据资产登记“双证”赋能,合作打造的《医疗大模型预训练数据集》,入选国家知识产权局“数据知识产权登记十大典型案例”。以数据确权登记工作为基础,山东数据还自主探索出“确权登记—合规审查—评估评价—入表服务—财务审计”闭环模式,为山东高速集团、浪潮集团、水发集团、山东土地等50余家企业提供数据资产登记,多次实现全省乃至全国行业首个数据资产入表案例,为企业数据资源价值化实现提供了可行路径。目前,已服务入表数据资产超过5000万元,数据资产评估价值超过2亿元,位列全国数据交易机构前列;助力山东高速、浪潮云洲、烟台公交集团等企业完成基于数据资产的授信贷款,授信总金额超过1亿元。省政府《实施意见》中明确,要加强数字产权保护,探索建立数据产权登记机制,构建数据登记服务体系,推动数据产权登记凭证作为数据资产入表、流通交易、出资入股、质押融资、争议解决的依据。同时,培育数据交易市场,推动省内数据交易机构与省外互认互通,鼓励在合法设立的数据交易机构和数据流通交易平台开展数据流通交易。一系列利好政策的出台,进一步强化了山东数据加快发展,跑出加速度的信心和决心。下一步,山东数据将继续发挥在数据基础制度研究、合规确权实践的经验优势,深耕数据要素确权授权、权益保护、产权制度、市场体系、合规和标准化等领域,聚焦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创新研究和应用,为数据要素赋能实体经济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10-14

  • 山东产权集团青年员工积极参加敬老志愿服务活动

    10月11日,时逢重阳佳节,山东产权集团团委作为省属企业“团聚青春”第三协作区的成员单位,积极响应省国资委团委号召,与部分省属企业团委共同举行“共话一段情青情暖重阳”主题活动。活动中,团员青年首先与入住颐养中心的老人们一起做起了手指操。随着轻快的音乐响起,大家整齐划一地伸展四肢、活动筋骨,不仅促进了身体的活力,更在欢声笑语中拉近了彼此间的距离。随后,青年还与老人们一起手工编织小物件,大家相互协助、交流心得,让老人们在陪伴中感受到关心与尊重,整个活动洋溢着温馨与快乐的气氛。此次活动,不仅让团员青年加深了对养老产业发展的了解,也为进一步加强共青团工作、拓宽工作视野提供了新的契机。下一步,山东产权集团团委将继续积极参加省属企业青年员工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活动,为省属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积极履行社会责任贡献青春力量。

    2024-10-13

  • 喜报!山东鲁成在中国招标首届招标投标与政府采购技能大赛中斩获佳绩

    10月9日,由《中国招标》主办的首届招标投标与政府采购技能大赛决赛结果揭晓,山东产权集团旗下山东省鲁成招标有限公司(简称“山东鲁成”)凭借深厚的专业素养和出色的团队协作,在比赛中表现卓越,赢得多项荣誉。在政府采购赛项中,山东鲁成第1组团队(陈靖、张敏华、王祥龙、栾新宇、吕青君)凭借对政府采购的深刻理解和丰富实践,荣获团体赛十强。第4组团队(康生红、于秀秀、王涛、武晓迎)则依托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出色的招标投标技能,在招标投标赛项中进入团体赛三十强。在个人赛中,陈靖、王祥龙、栾新宇入围政府采购赛项全国百强,康生红、于秀秀、王涛入围招标投标赛项全国百强。此次大赛旨在规范招标采购市场主体行为,加快推动法治建设。山东鲁成取得的优异成绩不仅是对公司长期以来坚持专业发展的肯定,也是公司开展“人才建设年”取得成效的体现。通过坚持标准化、专业化、规范化的发展道路,山东鲁成不断提升专业素养和服务品质,打造出一支业务精湛、作风严谨的专业团队。下一步,山东鲁成将继续秉承“专业规范敬业诚信”的服务理念,坚持“以人为本德才兼备”的人才理念,汇聚育人合力,提升服务支撑能力,为推动招标投标与政府采购事业的健康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10-11

  • 喜报!山东产权集团及旗下山东产权交易中心获评3A级信用企业

    近日,中国企业国有产权交易机构协会(以下简称“中产协”)发布产权行业第八批信用评价结果公示,38家产权交易机构(企业)上榜。其中,山东产权集团及旗下山东产权交易中心均获评3A级信用企业。为促进我国产权行业诚信体系建设,推动行业自律,规范行业市场秩序,中产协于今年4月开展产权行业第八批信用评价工作。评价标准包含产权交易机构(企业)行业市场能力、财务指标、管理指标、经营指标、信用记录、社会责任等方面。此次评价本着公开、公正、公平、诚信、严格的原则,经协会会员机构自愿申报、第三方信用服务机构评价、协会信用评价办公室审核,初步确定信用评价结果。3A信用等级是产权交易行业最高信用评级。山东产权集团及旗下山东产权交易中心获此殊荣,标志着企业的服务能力、信用建设、合规经营、管理水平和信誉程度得到了产权行业及市场的充分认可,进一步彰显出企业的综合实力。下一步,山东产权集团将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引,聚力服务中心大局,持续提升服务品质,朝着建设国内一流综合性要素市场化交易平台的目标不断迈进。

    2024-10-10

  • 山东招标荣获中国土木工程学会“2022—2023年度先进集体”称号

    近日,第五届全国建设工程招标代理机构高层论坛在天津召开,山东产权集团旗下的山东招标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山东招标”)凭借良好的社会信誉、优秀的行业业绩荣获中国土木工程学会“2022—2023年度先进集体”称号,高秋阳、徐华荣获“2022—2023年度先进工作者”称号。作为省内招标领域头部企业,山东招标先后参与济南恒隆广场、山东大厦、绿地山东国际金融中心、济南遥墙国际机场改扩建工程等一大批城市地标建筑的招标服务工作,以优质高效的服务水准、丰富的项目管理经验和专业的技术优势,助力一张张城市“名片”由蓝图变成现实。面对发展新形势、行业新要求,山东招标将不断规范企业治理和经营管理,不断提升自身的服务水平和创新能力,以排头兵的姿态书写走在前的“改革答卷”,用实际行动为全省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民生工程建设贡献山招力量。

    2024-10-09

  • 习近平对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不断激发创新活力和内生动力 以高水平对外开放促进深层次改革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对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不断激发创新活力和内生动力以高水平对外开放促进深层次改革高质量发展新华社天津10月20日电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近日对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指出,建设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是我国推进改革开放的重要举措。40年来,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坚持扩大开放,深化改革创新,艰苦奋斗、锐意进取,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建设、区域协调发展和产业高质量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习近平强调,新时代新征程,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坚持党的全面领导,贯彻新发展理念,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不断激发创新活力和内生动力,积极参与构建新发展格局,以高水平对外开放促进深层次改革、高质量发展。要勇当改革开放的排头兵,进一步完善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机制;积极参与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扩大国际合作,创新招商引资方式,助力打造“投资中国”品牌;巩固提升先进制造业产业基础,推动产业高端化、绿色化、数字化,打造数字产业、未来产业,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国家级经开区40周年座谈会20日在天津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何立峰在会上传达习近平重要指示并讲话。何立峰指出,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是新时代新征程做好国家级经开区工作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深刻认识国家级经开区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打造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的试验田,当好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先行者,建设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示范区,争做区域开放和区域协调发展的推动者,成为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生力军,努力开创经开区工作新局面。商务部、中央编办、工业和信息化部、自然资源部,天津、江苏、安徽、广西和部分国家级经开区负责同志作了发言。

    2024-10-21
  • 《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新华社北京10月15日电在文艺工作座谈会召开10周年之际,10月16日出版的第20期《求是》杂志将重新发表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2014年10月15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讲话强调,文艺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文艺战线是党和人民的重要战线。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文艺的作用不可替代,文艺工作者大有可为。广大文艺工作者要从这样的高度认识文艺的地位和作用,认识自己所担负的历史使命和责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努力创作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鼓舞全国各族人民朝气蓬勃迈向未来。讲话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必须高度重视和充分发挥文艺和文艺工作者的重要作用。历史和现实都证明,中华民族有着强大的文化创造力。每到重大历史关头,文化都能感国运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为亿万人民、为伟大祖国鼓与呼。举精神之旗、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园,都离不开文艺。我国作家艺术家应该成为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通过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作品,书写和记录人民的伟大实践、时代的进步要求。讲话指出,衡量一个时代的文艺成就最终要看作品。推动文艺繁荣发展,最根本的是要创作生产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必须把创作生产优秀作品作为文艺工作的中心环节,努力创作生产更多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的优秀作品。创新是文艺的生命。要把创新精神贯穿文艺创作生产全过程,增强文艺原创能力。繁荣文艺创作、推动文艺创新,必须有大批德艺双馨的文艺名家。要把文艺队伍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重要位置,努力造就一批有影响的各领域文艺领军人物,建设一支宏大的文艺人才队伍。讲话指出,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文艺要反映好人民心声,就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这是党对文艺战线提出的一项基本要求,也是决定我国文艺事业前途命运的关键。第一,人民需要文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必须抓好文化建设,增加社会的精神文化财富。第二,文艺需要人民。能不能搞出优秀作品,最根本的决定于是否能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第三,文艺要热爱人民。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一部好的作品,应该是经得起人民评价、专家评价、市场检验的作品,应该是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同时也应该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作品。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不要沾满了铜臭气。讲话指出,中国精神是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精神。文艺是铸造灵魂的工程,文艺工作者是灵魂的工程师。广大文艺工作者要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旗帜,充分认识肩上的责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动活泼、活灵活现地体现在文艺创作之中。要把爱国主义作为文艺创作的主旋律,引导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要通过文艺作品传递真善美,传递向上向善的价值观,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讲话指出,要加强和改进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文艺发展的根本保证。要把握住两条:一是要紧紧依靠广大文艺工作者,二是要尊重和遵循文艺规律。要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文艺评论工作,运用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观点评判和鉴赏作品,倡导说真话、讲道理,营造开展文艺批评的良好氛围。

    2024-10-15
  • 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注入强大精神力量——以习近平文化思想引领宣传思想文化事业发展一年间

    新华社北京10月7日电 题: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注入强大精神力量——以习近平文化思想引领宣传思想文化事业发展一年间新华社记者林晖、王子铭、王思北一个民族要走在时代前列,就一刻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一刻不能没有正确思想指引。2023年10月,习近平文化思想在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上正式提出。习近平文化思想明体达用、体用贯通,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为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举旗帜、明方向,守正道、开新局。一年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科学指引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新时代伟大实践中融汇激荡,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强思想保证和强大精神动力。指引文化发展新方向秋日的北京碧空如洗,宽阔的长安街上阳光铺洒。坐落于西长安街延长线的京西宾馆,静谧而庄严。一年前,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在这里举行,会上传达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全局和战略高度,指明了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肩负的职责使命:“充分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不断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有利文化条件。”在历史长河中审视文化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地位,在时代大潮中把握文化引领社会变革的重要作用,在世界风云中认识文化塑造综合国力的重要影响,在人的全面发展中发挥文化创造美好生活的重要价值,习近平总书记指引文化发展新方向。几天后,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后首次地方考察,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江西,走进景德镇,将文化传承发展作为此行一项重点考察内容。2024年6月24日,游客在江西景德镇陶阳里历史文化街区休闲。新华社记者隋尚君摄总书记从陶瓷文化,谈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老祖宗传下来的优秀传统文化,我们要继续攥在手里,与时俱进,让它发扬光大。”致力于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总书记念兹在兹、饱含期许。一年来,习近平总书记的文化足迹遍及大江南北,在系统谋划、身体力行中,指引宣传思想文化事业守正创新、开拓进取,掀开崭新篇章。以文兴邦,充分发挥文化在治国理政中的作用——西宁宏觉寺,千年古刹见证了唐蕃古道的恢宏繁盛,聆听过丝绸之路的车马辚辚,镌刻下民族交融历史和团结印记。2024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这里考察时强调:“要保护好这份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作出新贡献。”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多元凝聚为一体,文化认同始终是民族团结的根脉。发挥文化功效,习近平总书记以强烈的文化自觉与历史担当,将其融入治国理政的伟大实践:建设金融强国,提出“积极培育中国特色金融文化”,阐明“以义取利,不唯利是图”等五方面实践要求,为金融高质量发展注入文化涵养;推进依法治国,强调“积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增添法治动力;围绕党的建设,明确“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推动形成以文养廉的浓厚氛围。一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文化作为治国理政的重要资源,为继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开辟了文化新路径、拓展了文化新空间。铸魂育人,为奋进新征程固本培元、凝心聚力——2024年9月29日,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伴随着《向祖国英雄致敬》雄壮激昂的旋律,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为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颁授勋章奖章,并同他们亲切握手,表示祝贺。一枚枚勋章奖章,铭记着不可磨灭的功勋,鼓舞着新时代奋斗者前行的脚步,凝聚起全社会建功立业、昂扬奋进的精神力量。民族复兴需要精神引领,国家发展需要价值导航。2024年5月3日,游客在位于上海的中共一大会址前参观。新华社记者刘颖摄从在上海考察时指出“要用好一大会址等红色资源,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到在江苏盐城新四军纪念馆教育引导党员干部“传承发扬不怕困难、不畏艰险,勇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再到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上强调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习近平总书记坚持以文化人,着力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这是2023年12月3日拍摄的江苏盐城新四军纪念馆外景。新华社记者李博摄崇高信仰、坚定信念不会自发产生。要炼就“金刚不坏之身”,必须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不断培植我们的精神家园。号召党员“通过坚持学习党的创新理论,悟规律、明方向、学方法、增智慧”,叮嘱年轻干部“切实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和运用能力”,要求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习近平总书记引领全党打牢理论基础、铸牢思想之“魂”,以统一的思想、坚定的意志、协调的行动、强大的战斗力踏上新征程、创造新伟业。赓续文脉、留住根脉,守护好中华民族文化瑰宝——北京中轴线,“文化之脊”历久弥新。这条始建于13世纪、纵贯北京老城南北的世界最长城市轴线,彰显着中国传统都城规划理论和“中”“和”哲学思想,成为体现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重要标识。2024年7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决议,将“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从景山上沿着北京中轴线向北眺望鼓楼(2024年8月12日摄)。新华社记者李鑫摄“要以此次申遗成功为契机,进一步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的整体性、系统性保护,切实提高遗产保护能力和水平,守护好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和自然珍宝。”世界遗产大会后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对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提出了新的要求。保护好、传承好文化遗产,是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2024年9月,陕西宝鸡青铜器博物院。伫立于镇院之宝何尊前,习近平总书记久久凝思:“中华文明五千年,还要进一步挖掘,深入研究、阐释它的内涵和精神,宣传好其中蕴含的伟大智慧,从而让大家更加尊崇热爱,增强对中华文明的自豪感,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代一代传下去。”2024年5月9日,游客在陕西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内参观西周文物何尊。新华社记者邵瑞摄不忘本来才能更好开辟未来。在习近平总书记引领下,中华文脉开枝散叶生机勃发,升腾壮阔图景,激荡复兴气象。开创文化发展新局面“泱泱中华,历史何其悠久,文明何其博大,这是我们的自信之基、力量之源。”习近平总书记一席话言近旨远。正是文化的力量,赋予了我们坚守正道的定力、砥砺前行的动力、改革创新的活力。一年来,高擎习近平文化思想旗帜,中华文化“一池春水”生气盎然,神州大地升腾“郁郁乎文哉”的盛大气象。文化自信自强塑国魂——2024年8月20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走进北京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亲切接见载誉归来的第33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中国体育代表团全体成员。“你们让全世界看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积淀,看到了中国开放包容、昂扬进取的时代风貌,看到了中国人民的志气、锐气和底气。”习近平总书记为奥运健儿点赞。巴黎奥运会上,中国体育代表团取得了我国参加夏季奥运会境外参赛历史最好成绩,实现了比赛成绩和精神文明双丰收,一个自信开放的新时代中国呈现在世人眼前。2024年7月26日,在法国巴黎举行的第33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幕式正式开始前,中国体育代表团旗手挥舞国旗。新华社记者曹灿摄文化自信正不断融入全民族的精神气质与文化品格中,焕发出更为主动、更为强大的精神力量。文化自信来自于我们的文化主体性,体现在我们对中国文化、历史和传统的由衷热爱之中。北京延庆,雄伟长城蜿蜒在崇山峻岭间,八达岭长城景区游人如织。“长城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众志成城、坚韧不屈的爱国情怀。”202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给北京市延庆区八达岭镇石峡村的乡亲们回信,勉励大家“把祖先留下的这份珍贵财富世世代代传下去”。游客在北京延庆石峡村观光(2024年6月1日摄)。新华社记者陈钟昊摄守护根脉,传承文明。召开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座谈会,开展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推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构建大保护格局,赓续中华文脉。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取得新进展,历史文化街区、村镇整体保护和活态传承探索新经验,全国累计发布古籍及特藏文献影像资源13.9万部(件)……不断求索文明“密码”,让古老文明的面貌变得更加清晰。“文博热”不断升温,“文创产品”持续热销,“诗词热”蓬勃兴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人民群众对于传统文化的热情愈发高涨。始终坚守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我们党守正创新、继往开来,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担当,赋予文化发展以新的生命力、创造力。文化强国建设铸辉煌——202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时强调:“要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大力推进文化数字化,让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经济发展增动能增效益、为旅游休闲增内涵增魅力、为城乡社会增正气增活力。”一年来,宣传思想文化战线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以高质量文化供给增强群众文化获得感、幸福感:着眼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目前我国共建成公共图书馆超3200个,乡镇影院银幕超过1.2万块。所有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综合文化站和90%以上博物馆免费开放。2024年1月4日,读者在江西省宜春市袁州区珠泉街道狮子山公园城市书房内阅读、学习。新华社发(周亮摄)着眼推动精品文艺创作,影视剧《热辣滚烫》《我的阿勒泰》、京剧《纳土归宋》、话剧《苏堤春晓》等生动展现新时代精神气象与传统文化之美。着眼落细落小落实,精准匹配文化供给内容和供给方式。“村晚”、“大家唱”、广场舞活力四射,文化礼堂、农家书屋、欢乐舞台成为精神“充电站”。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是建设文化强国的题中之义。“让旅游业更好服务美好生活、促进经济发展、构筑精神家园、展示中国形象、增进文明互鉴。”2024年5月,党中央首次召开以旅游发展为主题的重要会议——全国旅游发展大会。习近平总书记对旅游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擘画“诗和远方”美好图景。来贵州看一场活力四射的“村超”,到敦煌鸣沙山下听星空演唱会,在追剧中打卡热门取景地……“文旅+百业”“百业+文旅”生发无限惊喜。“跟着演出去旅行”“跟着赛事去旅行”“跟着影视去旅行”等成为新的时尚潮流,演唱会、音乐节等成为新的“城市名片”,文体旅、文商旅、农文旅等融合业态生机勃勃。2024年9月28日,榕江县侗族大歌队的演员们在“村超”足球场上表演。当日,“发现中国之美·相约贵州村超”国际友谊赛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县的“村超”足球场举行。新华社记者陶亮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国内出游人次27.25亿,同比增长14.3%;国内游客出游总花费2.73万亿元,同比增长19.0%;今年前7个月超1700万人次外国人来华,“ChinaTravel”风靡世界。文明交流互鉴显魅力——中法建交60周年之际,在法国西南部上比利牛斯省图尔马莱山口,两国元首又一次从历史和文明的高度进行深度战略沟通,续写“高山流水”佳话。“中国和法国虽然分属东西方文明,价值理念、社会制度不同,但都重视文明交流互鉴。双方可以和而不同,通过对话合作,为世界的和平和发展以及人类的进步作出新的贡献。”习近平总书记的话意蕴深长。2024年9月14日,在2024年服贸会国家会议中心综合展区的主宾国法国展台,中法两国街舞好手在表演霹雳舞。新华社记者陈晔华摄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国际社会日益关注中国、希望了解中华文化。杭州亚运会闭幕式上,“攀花赠友”展现中式惜别之礼,“荷桂共融”传达和合共生之情;首款国产3A游戏《黑神话:悟空》上线,让全球玩家共享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世界中国学大会·上海论坛上,与会嘉宾共同探讨中华文化的丰富内涵和中国道路的世界意义……中华文明在交流互鉴、和谐共生中“日新又新”,世界文明百花园愈加姹紫嫣红、生机盎然。2024年8月22日,人们在德国2024年科隆国际游戏展《黑神话:悟空》拍照区拍照。新华社记者张帆摄“住在同一颗星球,仰望同一片天空。远和近,都是家人;你和我,命运与共……”来自中国和非洲的孩子们,手拉着手走上舞台,天籁般的歌声沁润人心。这是2024年9月4日晚,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欢迎宴会上的动人一幕。来自中国和非洲的表演者们翩翩起舞、纵情欢歌,抒发出携手同行、共筑未来的美好希冀。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峰会欢迎宴会上所说:“我相信,只要28亿多中非人民同心同向,就一定能在现代化道路上共创辉煌,引领全球南方现代化事业蓬勃发展,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更大贡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观念和精神血脉的现代化、时代化,形成共建美好世界的最大公约数,引领时代潮流和人类前进方向。今天,带着坚定的历史主动和广阔的全球视野,“人类文明新形态”为人类社会发展描绘出文明新篇章,万千气象展现在新时代的宏阔舞台上。绘就文化改革新图景翻开《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七个聚焦”指向鲜明,其中之一便是“聚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立足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战略高度,着眼赓续中华文脉、推动文化繁荣的重大使命,《决定》提出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重大任务,为新时代新征程文化改革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力量;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文化越来越成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强大支撑。踏上新征程,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坚定不移将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引向深入,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完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巩固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2024年2月,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公开发布,“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的情况”列入巡视工作的重点检查内容,上紧履职尽责的“发条”。意识形态关乎旗帜,决定着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历史与实践反复证明,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只有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我们的党才有战斗力,我们的民族才有凝聚力。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我们中国共产党人能不能在日益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下坚持住党的领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还需要我们一代一代共产党人继续作出回答。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做好宣传思想工作,要放到这个大背景下来认识。”新征程上,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在加强党的创新理论武装、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适应全媒体生产传播的工作机制和评价体系、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等方面完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不断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进一步发展壮大主流价值、主流舆论、主流文化,激发起全社会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机制,更好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志愿军:雄兵出击》获最佳影片奖、《长安三万里》获优秀影片奖……2024年8月4日晚,第37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揭晓。这些经过大众评审评选出的获奖影片,用不同题材的精彩故事反映人民心声、弘扬中华文化,彰显出中国电影与时代共鸣、与人民共情的艺术追求。2024年8月4日,在四川成都,第37届大众电影百花奖获奖者和大众评审在舞台上合影。新华社记者唐文豪摄沉实厚重、丰富多彩的文化产品,是一个时代文化高度的重要标志,也是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关键所在。近年来,我国文艺创作生产能力大幅提升,各种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数量高速增长,文化供给的主要矛盾已由“够不够”转向“好不好”。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大潮中,加快建立有利于优质文化产品服务不断涌现的体制机制,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更多熔铸古今、汇通中西的文化成果,必将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积极打造文化建设的新空间——“互联网、旗帜扬,守阵地、强思想,管好家、用好网,网风清、家风朗……”8月28日,2024年中国网络文明大会主论坛上,四组家庭以情景演绎形式分别就“爱国爱家”“相亲相爱”“向上向善”“共建共享”四个主题进行家庭网络文明建设成果展示,并向全社会发出“弘扬优良家风 共建网络文明”倡议,凝聚起共建共享美好精神家园的共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在哪儿,宣传思想工作的重点就在哪儿。”当前,我国网民规模近11亿人,形成了全球最为庞大、生机勃勃的数字社会。着眼未来,要着力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加强网络空间法治建设,健全网络生态治理长效机制,把网络空间打造成为有价值认同、有人文关怀、有情感归属的文化建设新空间。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提升中华文明影响力——2024年6月22日,位于塔吉克斯坦首都杜尚别的国家图书馆三层高朋满座,《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中塔读者会在这里热烈举行。“习近平主席的著作提出了许多新思想、新观点,对于身处全球化时代的世界各国具有重要价值……”与会人士普遍认为,这部著作为国际社会开启读懂中国的“思想之门”。一个大国发展兴盛,必然要求文化传播力、文明影响力大幅提升。“我们有本事做好中国的事情,还没有本事讲好中国的故事?我们应该有这个信心!”习近平总书记的话掷地有声。越是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营造良好外部环境,越需要完善国际传播体制机制。要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以真正在国际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新的时代画卷,期待新的描绘。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定能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2024-10-08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仪式在京隆重举行 习近平向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颁授勋章奖章并发表重要讲话

      9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仪式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向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颁授勋章奖章并发表重要讲话。  新华社记者鞠鹏摄  9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仪式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隆重举行。习近平等领导同志同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合影留念。  新华社记者李学仁摄  ■ 伟大时代呼唤英雄、造就英雄。英雄辈出,党和人民事业就会兴旺发达、长盛不衰。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关心关爱英雄模范,推动全社会尊崇英雄、学习英雄、争做英雄。希望受到表彰的同志珍惜荣誉、再接再厉,争取更大荣光  ■ 新中国成立75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伟大祖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在这个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中,各条战线涌现出一批又一批英雄模范。今天受到表彰的同志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他们的先进事迹和突出贡献将永载共和国史册,他们忠诚、执着、朴实的优秀品格值得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学习  ■ 我国正处于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要以英雄模范为榜样,团结奋进、砥砺前行,汇聚起共襄强国盛举的磅礴力量。要胸怀强国之志,以国家富强为念,以人民幸福为盼,忠心爱国、矢志报国,把个人小我融入国家大我,在为国尽责、为民服务中实现个人价值、展现人生风采。要锤炼强国之技,顺应时代发展新要求,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练就真本领,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专一行,努力成为善于干事创业的岗位能手、行家里手。要勇建强国之功,以只争朝夕的历史主动、主人翁的责任担当,锐意进取、迎难而上,追求卓越、精益求精,在平凡岗位上创造不平凡的业绩,在破解发展难题、攻克改革难关、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上不断有所作为  ■ 75年来,世界上有很多与中国人民志同道合、风雨同舟的老朋友、好朋友,今天被授予“友谊勋章”的迪尔玛·罗塞芙女士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中国人民永远不会忘记那些为中国发展、增进中国人民同各国人民友谊作出突出贡献的国际友人。中国人民愿携手世界各国人民,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开创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  ■ 新的画卷需要我们共同描绘,新的历史需要我们共同开创。要锚定目标、勠力同心、开拓进取,共同谱写人民共和国更加绚丽精彩的新篇章   本报北京9月29日电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仪式29日上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向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颁授勋章奖章并发表重要讲话。(讲话全文见第二版)习近平强调,伟大时代呼唤英雄、造就英雄。英雄辈出,党和人民事业就会兴旺发达、长盛不衰。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关心关爱英雄模范,推动全社会尊崇英雄、学习英雄、争做英雄。希望受到表彰的同志珍惜荣誉、再接再厉,争取更大荣光。  李强、赵乐际、王沪宁、丁薛祥、李希、韩正出席颁授仪式,蔡奇主持。  9时许,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集体乘坐礼宾车从住地出发,由礼宾摩托车队护卫前往人民大会堂。人民大会堂东门外,礼兵分列道路两侧,青少年热情欢呼致意。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沿着红毯拾级而上,进入人民大会堂。党和国家功勋荣誉表彰工作委员会有关领导同志等,在这里集体迎接他们到来。  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气氛庄重热烈。巨幅红色背景板上,共和国勋章、友谊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奖章图案熠熠生辉。背景板前,18面鲜艳的五星红旗分列两侧,18名英姿挺拔的礼兵持枪伫立。  9时58分,在欢快的乐曲声中,习近平同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一同步入会场,全场起立,热烈鼓掌。  10时整,军乐团号手吹响仪式号角,颁授仪式开始。《义勇军进行曲》奏响,全场高唱国歌。  蔡奇宣读习近平签署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主席令指出,为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隆重表彰为新中国建设和发展作出杰出贡献的功勋模范人物,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根据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的决定,授予王永志等4人“共和国勋章”,授予迪尔玛·罗塞芙“友谊勋章”,授予王小谟等10人国家荣誉称号。  2名旗手高擎五星红旗,3名礼兵手捧共和国勋章、友谊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奖章,迈着雄健的步伐,行进到仪式现场。  在雄壮的《向祖国英雄致敬》乐曲声中,习近平为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颁授勋章奖章,并同他们亲切握手、表示祝贺,全场响起一阵阵热烈的掌声。少先队员向功勋模范人物献上美丽的鲜花,敬礼致意。  在全场热烈的掌声中,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他首先代表党中央、全国人大、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向获得“共和国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的英雄模范、获得“友谊勋章”的国际友人表示热烈祝贺、致以崇高敬意。  习近平指出,新中国成立75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伟大祖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在这个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中,各条战线涌现出一批又一批英雄模范。今天受到表彰的同志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他们的先进事迹和突出贡献将永载共和国史册,他们忠诚、执着、朴实的优秀品格值得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学习。  习近平强调,我国正处于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要以英雄模范为榜样,团结奋进、砥砺前行,汇聚起共襄强国盛举的磅礴力量。要胸怀强国之志,以国家富强为念,以人民幸福为盼,忠心爱国、矢志报国,把个人小我融入国家大我,在为国尽责、为民服务中实现个人价值、展现人生风采。要锤炼强国之技,顺应时代发展新要求,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练就真本领,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专一行,努力成为善于干事创业的岗位能手、行家里手。要勇建强国之功,以只争朝夕的历史主动、主人翁的责任担当,锐意进取、迎难而上,追求卓越、精益求精,在平凡岗位上创造不平凡的业绩,在破解发展难题、攻克改革难关、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上不断有所作为。  习近平指出,75年来,世界上有很多与中国人民志同道合、风雨同舟的老朋友、好朋友,今天被授予“友谊勋章”的迪尔玛·罗塞芙女士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中国人民永远不会忘记那些为中国发展、增进中国人民同各国人民友谊作出突出贡献的国际友人。中国人民愿携手世界各国人民,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开创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  习近平强调,新的画卷需要我们共同描绘,新的历史需要我们共同开创。要锚定目标、勠力同心、开拓进取,共同谱写人民共和国更加绚丽精彩的新篇章。  颁授仪式上,“共和国勋章”获得者黄宗德、“友谊勋章”获得者迪尔玛·罗塞芙代表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发言。  颁授仪式后,习近平等领导同志同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合影留念。  在京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部分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国务委员,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部分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央军委委员出席颁授仪式。  中央党政军群有关部门和北京市负责同志,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亲属代表、所在单位代表,以往功勋荣誉表彰获得者代表,有关国家驻华使节,各界干部群众代表等约1000人参加颁授仪式。

    2024-10-01
  •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招待会上的讲话

    《人民日报》(2024年10月01日 第 02版)女士们,先生们,同志们,朋友们:  今天,我们欢聚一堂,共同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75年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开启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新纪元。75年来,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懈奋斗,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中国发生沧海桑田的巨大变化,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在这里,我代表党中央和国务院,向全国各族人民,向中国人民解放军指战员和武警部队官兵,向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致以崇高敬意!向香港特别行政区同胞、澳门特别行政区同胞、台湾同胞和海外侨胞,致以诚挚问候!向关心和支持新中国建设事业的友好国家和国际友人,致以衷心感谢!  此时此刻,我们更加怀念为新中国成立和发展建立卓越功勋的老一辈领导人,更加怀念为新中国建立和走向富强献出生命的革命先烈和英雄模范。可以告慰他们的是,他们追求的理想正在实现,他们开创的事业薪火相传、欣欣向荣!  同志们、朋友们!  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是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今天,我们庆祝共和国华诞的最好行动,就是把这一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我们要始终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持之以恒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努力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要始终坚定道不变、志不改的决心和意志,深入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努力把国家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中国人民手中。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我们要始终牢记党的根本宗旨和国家性质,牢记人民至上,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努力让全体人民在共同奋斗中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我们要始终坚定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文明进步的一边,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努力促进世界和平安宁和人类共同进步。  同志们、朋友们!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包括香港同胞、澳门同胞、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望。我们将全面准确、坚定不移贯彻“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针,坚定不移维护和促进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有伟大祖国作坚强后盾,香港同胞、澳门同胞一定能够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台湾是中国的神圣领土,两岸人民血脉相连、血浓于水。我们要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和“九二共识”,深化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坚决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是大势所趋、大义所在、民心所向,历史的车轮谁都无法阻挡!  人类共处一个地球,各国人民命运与共。我们将始终坚持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倡导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推动落实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同志们、朋友们!  经过75年的艰苦奋斗,中国式现代化已经展开壮美画卷并呈现出无比光明灿烂的前景。同时,前进道路不可能一马平川,必定会有艰难险阻,可能遇到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南岳衡山有副对联说得好:“遵道而行,但到半途须努力;会心不远,要登绝顶莫辞劳”。我们要居安思危、未雨绸缪,紧紧依靠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坚决战胜一切不确定难预料的风险挑战。任何困难都无法阻挡中国人民前进的步伐!  我们坚信,创造了五千多年辉煌文明的中华民族,必将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创造出新的更大辉煌,必将为人类和平和发展的崇高事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现在,我提议:  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  为中国繁荣富强和全国各族人民幸福安康,  为中国人民同世界各国人民的友谊和合作,  为在座各位来宾、各位同志、各位朋友的健康,  干杯!  (新华社北京9月30日电)

    2024-10-01
  •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招待会隆重举行 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招待会在京隆重举行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李强主持 赵乐际王沪宁蔡奇丁薛祥李希韩正出席9月30日晚,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招待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招待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新华社记者谢环驰摄新华社北京9月30日电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招待会30日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招待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年来,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懈奋斗,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中国发生沧海桑田的巨大变化,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新时代新征程,中国人民必将创造出新的更大辉煌,必将为人类和平和发展的崇高事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李强主持招待会,赵乐际、王沪宁、蔡奇、丁薛祥、李希、韩正出席招待会。约3000名中外人士欢聚一堂,共庆新中国75周年华诞。人民大会堂宴会厅华灯璀璨,洋溢着喜庆热烈的节日氛围。主席台上方高悬着庄严的国徽,“1949-2024”大字年号在鲜艳红旗映衬下格外醒目。17时30分许,在欢快的《迎宾曲》中,习近平等步入宴会厅,向大家挥手致意,全场响起热烈掌声。9月30日晚,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招待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习近平、李强、赵乐际、王沪宁、蔡奇、丁薛祥、李希、韩正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与约3000名中外人士欢聚一堂,共庆新中国75周年华诞。新华社记者黄敬文摄招待会开始。全场起立,高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雄壮的《义勇军进行曲》在大厅回荡。在嘹亮的号角声中,习近平走上主席台,发表重要讲话。他首先代表党中央和国务院,向全国各族人民、向中国人民解放军指战员和武警部队官兵、向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致以崇高敬意,向香港特别行政区同胞、澳门特别行政区同胞、台湾同胞和海外侨胞致以诚挚问候,向关心和支持新中国建设事业的友好国家和国际友人致以衷心感谢。习近平指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是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庆祝共和国华诞的最好行动,就是把这一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始终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持之以恒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努力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必须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努力把国家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中国人民手中。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努力让全体人民在共同奋斗中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必须始终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努力促进世界和平安宁和人类共同进步。习近平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包括香港同胞、澳门同胞、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望。要全面准确、坚定不移贯彻“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针,坚定不移维护和促进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习近平指出,台湾是中国的神圣领土,两岸人民血脉相连、血浓于水。要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和“九二共识”,深化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坚决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大势所趋、大义所在、民心所向,历史的车轮谁都无法阻挡。习近平强调,人类共处一个地球,各国人民命运与共。要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倡导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推动落实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习近平指出,经过75年的艰苦奋斗,中国式现代化已经展开壮美画卷并呈现出无比光明灿烂的前景。同时,前进道路不可能一马平川,必定会有艰难险阻。我们要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坚决战胜一切不确定难预料的风险挑战。任何困难都无法阻挡中国人民前进的步伐。9月30日晚,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招待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强主持招待会。新华社记者李学仁摄在欢快的乐曲声中,中外宾朋举杯共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祝福中国繁荣昌盛、人民幸福安康,中国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友谊长存。出席招待会的还有:王毅、尹力、石泰峰、刘国中、李干杰、李书磊、李鸿忠、何卫东、何立峰、张又侠、张国清、陈文清、李瑞环、温家宝、贾庆林、张德江、俞正声、栗战书、汪洋、李岚清、曾庆红、吴官正、李长春、贺国强、刘云山、王岐山、张高丽,中共中央书记处、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全国政协、中央军委领导同志和从领导职务上退下来的同志。中央党政军群各部门和北京市主要负责人,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负责人和无党派人士代表,各界知名人士代表,部分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老将军、老干部代表,在京的已故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配偶,“共和国勋章”“友谊勋章”“七一勋章”“八一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代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人物代表,巴黎奥运会、残奥会中国体育代表团代表,拥军模范、烈士家属、革命伤残军人、退役军人代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部分代表及少数民族代表,在京的部分香港特别行政区人士、澳门特别行政区人士、台湾同胞和华侨、华人代表,各国驻华使节、各国际组织驻华代表、部分外国专家和外国友人等也出席了招待会。

    2024-10-01
  • 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仪式上的讲话

    《人民日报》(2024年09月30日 第 02版)同志们,朋友们:  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之际,我们在这里隆重举行仪式,将国家最高荣誉授予为国家建设和发展建立了卓越功勋的杰出人士和为促进中外交流合作作出杰出贡献的国际友人。首先,我代表党中央、全国人大、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向获得“共和国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的英雄模范、获得“友谊勋章”的国际友人,表示热烈祝贺!致以崇高敬意!  75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伟大祖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在这个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中,各条战线涌现出一批又一批英雄模范。今天受到表彰的同志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他们的先进事迹和突出贡献将永载共和国史册,他们忠诚、执着、朴实的优秀品格值得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学习。  当前,我国正处于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要以英雄模范为榜样,团结奋进、砥砺前行,汇聚起共襄强国盛举的磅礴力量。  要胸怀强国之志。以国家富强为念,以人民幸福为盼,忠心爱国、矢志报国,把个人小我融入国家大我,在为国尽责、为民服务中实现个人价值、展现人生风采。  要锤炼强国之技。顺应时代发展新要求,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练就真本领,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专一行,做到敬业勤业精业,努力成为善于干事创业的岗位能手、行家里手。  要勇建强国之功。以只争朝夕的历史主动、主人翁的责任担当,锐意进取、迎难而上,追求卓越、精益求精,在平凡岗位上创造不平凡的业绩,在破解发展难题、攻克改革难关、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上不断有所作为。  伟大时代呼唤英雄、造就英雄。英雄辈出,党和人民事业就会兴旺发达、长盛不衰。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关心关爱英雄模范,推动全社会尊崇英雄、学习英雄、争做英雄。希望受到表彰的同志珍惜荣誉、再接再厉,争取更大荣光。  同志们、朋友们!  75年来,世界上有很多与中国人民志同道合、风雨同舟的老朋友、好朋友,今天被授予“友谊勋章”的迪尔玛·罗塞芙女士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中国人民永远不会忘记那些为中国发展、增进中国人民同各国人民友谊作出突出贡献的国际友人!中国人民愿携手世界各国人民,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开创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  同志们、朋友们!  新的画卷需要我们共同描绘,新的历史需要我们共同开创。让我们锚定目标、勠力同心、开拓进取,共同谱写人民共和国更加绚丽精彩的新篇章!  (新华社北京9月29日电)

    2024-09-30
  • 习近平向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颁授勋章奖章并发表重要讲话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仪式在京隆重举行习近平向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颁授勋章奖章并发表重要讲话李强赵乐际王沪宁丁薛祥李希韩正出席蔡奇主持9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仪式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向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颁授勋章奖章并发表重要讲话。新华社记者鞠鹏摄新华社北京9月29日电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仪式29日上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向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颁授勋章奖章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强调,伟大时代呼唤英雄、造就英雄。英雄辈出,党和人民事业就会兴旺发达、长盛不衰。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关心关爱英雄模范,推动全社会尊崇英雄、学习英雄、争做英雄。希望受到表彰的同志珍惜荣誉、再接再厉,争取更大荣光。李强、赵乐际、王沪宁、丁薛祥、李希、韩正出席颁授仪式,蔡奇主持。9时许,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集体乘坐礼宾车从住地出发,由礼宾摩托车队护卫前往人民大会堂。人民大会堂东门外,礼兵分列道路两侧,青少年热情欢呼致意。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沿着红毯拾级而上,进入人民大会堂。党和国家功勋荣誉表彰工作委员会有关领导同志等,在这里集体迎接他们到来。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气氛庄重热烈。巨幅红色背景板上,共和国勋章、友谊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奖章图案熠熠生辉。背景板前,18面鲜艳的五星红旗分列两侧,18名英姿挺拔的礼兵持枪伫立。9时58分,在欢快的乐曲声中,习近平同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一同步入会场,全场起立,热烈鼓掌。9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仪式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同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一同步入会场。新华社记者王晔摄9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仪式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同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一同步入会场。新华社记者谢环驰摄10时整,军乐团号手吹响仪式号角,颁授仪式开始。《义勇军进行曲》奏响,全场高唱国歌。蔡奇宣读习近平签署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主席令指出,为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隆重表彰为新中国建设和发展作出杰出贡献的功勋模范人物,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根据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的决定,授予王永志等4人“共和国勋章”,授予迪尔玛·罗塞芙“友谊勋章”,授予王小谟等10人国家荣誉称号。2名旗手高擎五星红旗,3名礼兵手捧共和国勋章、友谊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奖章,迈着雄健的步伐,行进到仪式现场。在雄壮的《向祖国英雄致敬》乐曲声中,习近平为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颁授勋章奖章,并同他们亲切握手、表示祝贺,全场响起一阵阵热烈的掌声。少先队员向功勋模范人物献上美丽的鲜花,敬礼致意。在全场热烈的掌声中,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他首先代表党中央、全国人大、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向获得“共和国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的英雄模范、获得“友谊勋章”的国际友人表示热烈祝贺、致以崇高敬意。9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仪式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向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颁授勋章奖章并发表重要讲话。新华社记者李涛摄习近平指出,新中国成立75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伟大祖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在这个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中,各条战线涌现出一批又一批英雄模范。今天受到表彰的同志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他们的先进事迹和突出贡献将永载共和国史册,他们忠诚、执着、朴实的优秀品格值得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学习。习近平强调,我国正处于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要以英雄模范为榜样,团结奋进、砥砺前行,汇聚起共襄强国盛举的磅礴力量。要胸怀强国之志,以国家富强为念,以人民幸福为盼,忠心爱国、矢志报国,把个人小我融入国家大我,在为国尽责、为民服务中实现个人价值、展现人生风采。要锤炼强国之技,顺应时代发展新要求,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练就真本领,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专一行,努力成为善于干事创业的岗位能手、行家里手。要勇建强国之功,以只争朝夕的历史主动、主人翁的责任担当,锐意进取、迎难而上,追求卓越、精益求精,在平凡岗位上创造不平凡的业绩,在破解发展难题、攻克改革难关、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上不断有所作为。9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仪式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向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颁授勋章奖章并发表重要讲话。新华社记者申宏摄习近平指出,75年来,世界上有很多与中国人民志同道合、风雨同舟的老朋友、好朋友,今天被授予“友谊勋章”的迪尔玛·罗塞芙女士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中国人民永远不会忘记那些为中国发展、增进中国人民同各国人民友谊作出突出贡献的国际友人。中国人民愿携手世界各国人民,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开创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习近平强调,新的画卷需要我们共同描绘,新的历史需要我们共同开创。要锚定目标、勠力同心、开拓进取,共同谱写人民共和国更加绚丽精彩的新篇章。颁授仪式上,“共和国勋章”获得者黄宗德、“友谊勋章”获得者迪尔玛·罗塞芙代表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发言。颁授仪式后,习近平等领导同志同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合影留念。9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仪式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隆重举行。习近平等领导同志同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合影留念。新华社记者李学仁摄在京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部分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国务委员,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部分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央军委委员出席颁授仪式。中央党政军群有关部门和北京市负责同志,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亲属代表、所在单位代表,以往功勋荣誉表彰获得者代表,有关国家驻华使节,各界干部群众代表等约1000人参加颁授仪式。

    2024-09-30
  • 习近平在接见探月工程嫦娥六号任务参研参试人员代表时 发表重要讲话强调 再接再厉乘势而上 加快建设航天强国

    习近平在接见探月工程嫦娥六号任务参研参试人员代表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再接再厉乘势而上加快建设航天强国并参观月球样品和探月工程成果展览李强赵乐际王沪宁蔡奇丁薛祥李希出席活动9月23日,党和国家领导人习近平、李强、赵乐际、王沪宁、蔡奇、丁薛祥、李希等在人民大会堂接见探月工程嫦娥六号任务参研参试人员代表并参观月球样品和探月工程成果展览。这是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新华社记者鞠鹏摄新华社北京9月23日电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23日上午在人民大会堂接见探月工程嫦娥六号任务参研参试人员代表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探月工程成果凝结着我国几代航天人的智慧和心血,从一个侧面展示了我们这些年在科技自立自强上取得的显著成就,充分展现了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和底气。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追逐梦想、勇于探索、协同攻坚、合作共赢的探月精神,进一步增强全体中华儿女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凝聚起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磅礴力量。9月23日,党和国家领导人习近平、李强、赵乐际、王沪宁、蔡奇、丁薛祥、李希等在人民大会堂接见探月工程嫦娥六号任务参研参试人员代表并参观月球样品和探月工程成果展览。这是习近平等接见探月工程嫦娥六号任务参研参试人员代表。新华社记者姚大伟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强、赵乐际、王沪宁、蔡奇、丁薛祥、李希出席活动。上午10时许,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来到人民大会堂北大厅,全场响起长时间热烈掌声。习近平等同大家亲切握手,并合影留念。在热烈的掌声中,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他表示,今年6月25日,嫦娥六号完成任务后成功返回,我发了贺电。今天,我和其他中央领导同志来看望大家,代表党中央,再次向大家表示热烈祝贺和诚挚问候!9月23日,党和国家领导人习近平、李强、赵乐际、王沪宁、蔡奇、丁薛祥、李希等在人民大会堂接见探月工程嫦娥六号任务参研参试人员代表并参观月球样品和探月工程成果展览。这是习近平等接见探月工程嫦娥六号任务参研参试人员代表。新华社记者谢环驰摄习近平指出,嫦娥六号完成了人类历史上首次月球背面采样,突破了多项关键技术,是我国建设航天强国、科技强国取得的又一标志性成果,是我国探月工程的重要里程碑。20年来,探月工程聚焦关键核心技术领域持续攻关,在科学发现、技术创新、工程实践、成果转化、国际合作等方面取得丰硕成果,走出一条高质量、高效益的月球探测之路,为我国航天事业发展、为人类探索宇宙空间作出了重大贡献。习近平强调,探索浩瀚宇宙,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新中国成立75年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我国一代代航天人坚持自力更生、自主创新,推动航天事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蓝图绘梦”到“奋斗圆梦”,实现历史性、高质量、跨越式发展,航天强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习近平指出,外层空间是人类的共同疆域,空间探索是人类的共同事业。探月工程始终秉持平等互利、和平利用、合作共赢的原则,“嫦娥”既是中国的、又属于全人类,为国际科技合作提供了广阔舞台,为全球深空探索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我们要继续敞开胸怀,深入推进多种形式的航天国际交流合作,同各国分享发展成果、完善外空治理,让航天科技成果更好造福人类。习近平强调,探索太空永无止境。希望航天战线同志们再接再厉、乘势而上,精心开展月球样品科学研究,接续实施好深空探测等航天重大工程,推动空间科学、空间技术、空间应用全面发展,为建设航天强国再立新功。随后,习近平等来到人民大会堂东大厅,参观月球样品和“九天揽月·探月工程二十年”成果展览。9月23日,党和国家领导人习近平、李强、赵乐际、王沪宁、蔡奇、丁薛祥、李希等在人民大会堂接见探月工程嫦娥六号任务参研参试人员代表并参观月球样品和探月工程成果展览。这是习近平等参观月球样品和探月工程成果展览。新华社记者谢环驰摄李干杰、李书磊、张又侠、张国清、吴政隆出席上述活动。实施探月工程是党中央把握我国经济科技发展大势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作为我国航天史上迄今技术水平最高的月球探测任务,嫦娥六号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实现月球背面采样返回,为未来我国开展月球和行星探测奠定坚实基础。

    2024-09-25
  •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7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新华社北京9月20日电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7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24年9月20日)习近平9月20日上午,中共中央、全国政协在全国政协礼堂隆重举行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75周年大会。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新华社记者鞠鹏摄同志们,朋友们: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集会,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75周年。首先,我代表中共中央,向人民政协表示热烈祝贺!向参加人民政协的各党派团体和各族各界人士,向香港特别行政区同胞、澳门特别行政区同胞、台湾同胞和海外侨胞,致以诚挚问候!此时此刻,我们更加深切缅怀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邓颖超、李先念等老一辈人民政协事业的卓越领导人。我们永远铭记所有为人民政协事业和多党合作事业作出贡献的人们!1949年9月,在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运动取得历史性伟大胜利之际,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开启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各党派团体和各族各界人士协商建国、共创伟业的新纪元,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正式确立。75年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人民政协始终坚持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服务党和国家中心任务,在各个历史时期都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75年来的实践充分证明,人民政协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统一战线理论、政党理论、民主政治理论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伟大成果,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人民团体和各族各界人士在政治制度上进行的伟大创造,具有深厚的文化基础、理论基础、实践基础,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和显著政治优势,是科学、有效、管用的制度安排,在人类政治制度发展史上具有独特政治价值。人民政协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组织,由具有共同政治基础和奋斗目标的各党派团体和各族各界人士参加,开展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有利于完善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体系,更好保障最广大人民整体利益、根本利益、长远利益。人民政协作为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坚持大团结大联合,坚持正确处理一致性和多样性的关系,有利于最大限度把全体中华儿女智慧和力量汇聚起来,形成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生动局面。人民政协作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和专门协商机构,秉持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的理念,为各党派团体和各族各界人士有序政治参与和利益表达提供了制度化平台,有利于促进科学决策、有效施策,提升国家治理效能。人民政协已经并将不断展现出旺盛生命力。回顾历史,展望未来,我们要更加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在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中把人民政协的显著政治优势更加充分发挥出来,不断巩固和发展生动活泼、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同志们、朋友们!中共十八大以来,我们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形势任务,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实践创新基础上推进人民政协理论创新,不断深化规律性认识。主要是:坚持中国共产党对人民政协的全面领导,坚持人民政协性质定位,坚持发挥人民政协作为专门协商机构作用,坚持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新型政党制度,坚持大团结大联合,坚持把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广泛凝聚共识作为中心环节,坚持聚焦党和国家中心任务履职尽责,坚持人民政协为人民,坚持强化委员责任担当,坚持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履职能力建设。这10条,构成了我们党关于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思想。这是75年来特别是新时代以来人民政协事业发展经验的集中体现,是新时代新征程做好人民政协工作的根本遵循,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落实,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同志们、朋友们!协商民主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是党的群众路线在政治领域的重要体现。新时代新征程,要按照中共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部署,不断推动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一是始终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协商民主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制度安排。全面发展协商民主,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全面贯彻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要求。要尊重群众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人民推进。要坚持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统一,确保协商依法开展、有序进行。二是统筹完善协商民主体系。我国协商民主包括政党协商、人大协商、政府协商、政协协商、人民团体协商、基层协商以及社会组织协商,是一个有机整体。全面发展协商民主,既要立足不同协商渠道的特点和实际,突出各自工作重点,遵循各自规则,发挥各自独特作用;又要加强各种协商渠道的协同配合,做到目标一致、形成合力,不断提升整体效能。三是着力健全协商民主机制。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是协商民主发展的必然要求。全面发展协商民主,要坚持协商于决策之前和决策实施之中,针对不同协商渠道,分类形成制度规范和工作规则,明确协商什么、同谁协商、怎样协商、协商成果如何运用等。要按照科学合理、规范有序、简便易行、民主集中的要求,妥善制定协商计划、明确协商内容、确定协商人员、开展协商活动,完善协商成果采纳、落实、反馈机制。四是不断拓展协商方式和平台。这是提高协商民主质量的重要基础。全面发展协商民主,要健全提案、调研、考察、会议、论证、听证、公示、评估、咨询、网络、民意调查、民主监督等方式,结合实际搭建对话交流、恳谈沟通平台。要拓宽社情民意反映渠道,完善公众参与政策评估方式,发挥专家学者、智库机构积极作用,使吸纳民意、汇集民智更加机制化常态化。五是积极营造良好氛围和条件。全面发展协商民主,需要全党全国上下共同努力、积极探索、丰富实践。要深入宣传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实质和真谛,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兼容并蓄、求同存异等优良传统,广泛倡导有事多协商、遇事多协商、做事多协商,积极培育协商民主文化。要鼓励讲真话、建诤言、献良策,做到平等协商而不强加于人,有序协商而不各说各话,真诚协商而不偏激偏执,形成既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又理性有度、合法依章的良好协商氛围。同志们、朋友们!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不断向广度和深度延展,我国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艰巨繁重前所未有,迫切需要进一步凝心聚力不断巩固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加强海内外中华儿女大团结。希望人民政协发扬优良传统,牢记政治责任,坚持党的领导、统一战线、协商民主有机结合,充分发挥专门协商机构作用,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广泛凝聚人心、凝聚共识、凝聚智慧、凝聚力量。第一,不断巩固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政治基础。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巩固共同思想政治基础的主轴,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统揽政协工作的总纲。人民政协要提高政治站位,深刻认识人民政协制度和人民政协组织的鲜明政治属性,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切实担负起把中共中央决策部署和对人民政协工作要求落实下去、把海内外中华儿女智慧和力量凝聚起来的政治责任。要加强理论武装,正确处理一致性和多样性的关系,求同存异、聚同化异,推动各党派团体和各族各界人士进一步实现政治上团结合作、思想上共同进步、行动上步调一致。常态化开展委员读书、理论学习和政治培训,更好把学习成效转化为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能力本领,转化为高水平履职尽责的工作实践。第二,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议政建言。人民政协要发挥人才荟萃、智力密集的优势,聚焦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深入推进协商议政。优化重点协商方案生成机制,通过深入调研真切感知经济社会实际运行状况、人民群众急难愁盼,实事求是反映情况和问题,提出具有前瞻性、针对性、可操作性的对策建议。发挥协商式监督优势,增强民主监督实效,助推党和国家重大决策部署落地见效。第三,着力画好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最大同心圆。人民政协要完善发挥统一战线凝聚人心、汇聚力量政治作用的工作机制,多做强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的工作。坚持好、发展好、完善好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支持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更好履职尽责。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按照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的要求,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加强对党外知识分子、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政治引领,不断提升共识度、拓展团结面。密切同爱国爱港爱澳政团社团、各界代表人士的联系,助力香港、澳门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在国家对外开放中更好发挥作用。全面贯彻新时代党解决台湾问题的总体方略,深化两岸各领域融合发展,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台独”分裂活动。广泛团结联系海外侨胞,引导华侨传递好中国声音。要服务国家对外工作大局,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中国人民民主故事。第四,积极健全人民政协工作制度机制。要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决策部署,加强政协协商同其他协商形式的协同配合,助力完善协商民主体系。健全深度协商互动、意见充分表达、广泛凝聚共识的机制,完善协商工作规则,促进不同思想观点的充分表达和深入交流,真正通过协商出办法、出共识、出感情、出团结。进一步发挥专门委员会基础性作用。加强反映社情民意、联系群众、服务人民机制建设,多做知民情、解民忧、暖民心的工作,当好党的政策宣传者、群众利益维护者、社会和谐促进者。第五,切实加强政协委员队伍建设。建设一支懂政协、会协商、善议政,守纪律、讲规矩、重品行的政协委员队伍,是人民政协高质量履职的重要保障。广大政协委员要珍视政治身份,锤炼政治品格,提高政治能力,在事关道路、制度、旗帜、方向等根本问题上立场不含糊、原则不动摇。勤学习、善钻研,把握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熟悉政协履职方式方法,不断提高思想认识水平和履职本领。强化使命和责任担当,自觉投身凝心聚力、决策咨询、协商民主、国家治理第一线的具体实践。要尊重和保障委员民主权利,做好委员服务管理,为委员履职创造良好条件,把人民政协建设成为委员之家、民主之家、团结之家。同志们、朋友们!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中共各级党委要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出发,把人民政协工作放到全局工作中谋划推进,完善党领导政协工作制度,定期听取政协党组工作汇报,研究、检查政协工作,支持人民政协履行职能,增强开展政协协商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认真倾听、积极采纳来自人民政协的意见建议。加强政协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优化配备结构。各级党委和政府有关部门要搞好同政协有关方面的协调配合,形成工作合力。政协党组要发挥好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的领导作用,健全落实中国共产党对政协工作领导的组织体系和制度机制。坚持用改革精神和严的标准管党治党,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全面推进政协党的各项建设,营造风清气正、干事创业的良好政治生态。同志们、朋友们!75年前,毛泽东同志在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上的讲话中豪迈地指出:“中国人民将会看见,中国的命运一经操在人民自己的手里,中国就将如太阳升起在东方那样,以自己的辉煌的光焰普照大地,迅速地荡涤反动政府留下来的污泥浊水,治好战争的创伤,建设起一个崭新的强盛的名副其实的人民共和国。”75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懈奋斗,创造了令世界刮目相看的伟大成就,中国式现代化正在全面推进,中华民族正以不可阻挡的步伐迈向伟大复兴。我们相信,在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下,人民政协一定能够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2024-09-23
  •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引领新时代人民政协事业发展纪实

    新华社北京9月19日电 题:汇聚共襄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磅礴力量——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引领新时代人民政协事业发展纪实新华社记者丁小溪、范思翔、王明玉人民政协,政治制度上的伟大创造,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力量。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着眼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引领推动人民政协事业创新发展,不断开拓团结民主、务实进取、蓬勃发展的生动局面。当历史的如椽巨笔,标注下崭新的奋斗坐标,走过75年光辉历程的人民政协,又一次站上新的起点——向着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时代人民政协坚持党的领导、统一战线、协商民主有机结合,坚持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进一步发挥人民政协作为专门协商机构作用,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凝聚起共襄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磅礴力量。定纲指向谋全局——“我们必须把人民政协制度坚持好、把人民政协事业发展好”初春三月,繁花吐蕊,万象更新。2024年3月6日下午,北京友谊宾馆聚英厅群贤毕集。热烈的掌声中,习近平总书记步入会场,亲切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的民革、科技界、环境资源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听取大家的意见和建议。“十几年来,每年同政协委员一起见面座谈。”总书记深情地说。从科技体制改革到构建新发展格局,从粮食安全到生态环境保护,从教育医疗到社保体系,从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每次全国政协全体会议期间,习近平总书记都会深入界别小组,同委员们共商国是。殷殷关怀、谆谆嘱托,凝聚人心、振奋力量。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高瞻远瞩、举旗定向,引领人民政协坚持发扬民主和增进团结相互贯通、建言资政和凝聚共识双向发力,持续推进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不断推动新时代人民政协事业取得新进展、新成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四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2023年3月4日摄)。新华社记者翟健岚摄 2019年9月20日,全国政协礼堂,中央政协工作会议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70周年大会隆重召开。以中共中央名义召开政协工作会议,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人民政协历史上是第一次。“人民政协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统一战线理论、政党理论、民主政治理论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伟大成果,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人民团体和各族各界人士在政治制度上进行的伟大创造。”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总结历史经验、把握时代大势,极大鼓舞了各党派团体和各族各界人士推动人民政协事业创新发展的信心和决心。在中国共产党提出统一战线政策100周年之际出席中央统战工作会议,部署新时代党的统一战线工作;深入边疆民族地区考察,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亲切会见世界华侨华人社团联谊大会代表,指引广大华侨华人为民族复兴献智出力;多次就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工作作出重要指示……习近平总书记把人民政协工作摆在治国理政的重要位置,为新时代人民政协事业发展指明方向,提供根本遵循。以上率下,示范引领。2012年12月25日9时10分许,两辆中巴车驶进九三学社中央机关,习近平总书记从车上健步走下。12月24日至25日,在各民主党派和工商联顺利实现新老交替不久,总书记即冒着零下10多摄氏度的严寒,一一登门走访8个民主党派中央和全国工商联。习近平总书记同每一位同志紧紧握手,深情回顾同民主党派老一代领导人交往的情景;同各民主党派中央和全国工商联负责人座谈,共商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大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虚心公听,言无逆逊,唯是之从。’这是执政党应有的胸襟。‘凡议国事,惟论是非,不徇好恶。’这是参政党应有的担当。”在党外人士座谈会上坦诚交流,同党外人士共迎新春时诚挚问候,在全国政协新年茶话会上畅叙友情……习近平总书记率先垂范,推动新时代人民政协工作和多党合作展现新气象、迈出新步伐。这是不断完善的顶层设计“全景图”——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部署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提出“构建程序合理、环节完整的协商民主体系”;中共十九大强调发挥社会主义协商民主重要作用,“统筹推进政党协商、人大协商、政府协商、政协协商、人民团体协商、基层协商以及社会组织协商”;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要求发挥人民政协作为政治组织和民主形式的效能,“完善人民政协专门协商机构制度,丰富协商形式,健全协商规则,优化界别设置”;中共二十大指出,“加强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等功能建设,提高深度协商互动、意见充分表达、广泛凝聚共识水平”;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从健全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体系的高度,就健全协商民主机制作出部署,提出“加强人民政协反映社情民意、联系群众、服务人民机制建设”等改革任务。这是愈加明晰的创新发展“指南针”——恪守根本原则,强调“人民政协事业要沿着正确方向发展,就必须毫不动摇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明确性质定位,提出“人民政协作为统一战线的组织、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机构、人民民主的重要实现形式,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和专门协商机构,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安排”;突出特色优势,指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在我国有根、有源、有生命力,“丰富了民主的形式、拓展了民主的渠道、加深了民主的内涵”;秉承人民至上,要求“坚持人民政协为人民”“把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促进民生改善作为重要着力点,倾听群众呼声,反映群众愿望”;……一系列重要论断科学回答了新时代建设什么样的人民政协、怎样推进人民政协事业发展的重大课题,形成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思想,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人民政协工作的规律性认识达到新的高度,为做好新时代新征程人民政协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思想之旗领航向,壮阔事业铸新篇。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坚强领导下,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下,人民政协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积极投身新时代新征程的伟大实践,不断焕发旺盛生机活力。建言资政促发展——“要发挥好人民政协专门协商机构作用,把协商民主贯穿履行职能全过程”“‘以天下之目视,则无不见也;以天下之耳听,则无不闻也;以天下之心虑,则无不知也’”。2014年9月21日,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65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通过民主集中制的办法,广开言路,博采众谋”。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着眼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引领人民政协以改革思维、创新理念、务实举措大力加强协商民主建设,把协商民主贯穿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全过程,将人民政协制度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协商民主内容更加丰富——2015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协商民主建设的实施意见》,要求“在实践中丰富协商内容”,明确“鼓励各级政协根据形势发展,围绕党和国家中心工作,结合实际丰富协商内容,拓宽协商范围”。紧扣改革发展稳定的重要领域、关键环节,契合决策需要、反映群众意愿,人民政协精心选择协商议题,协商范围由过去主要集中在经济和社会领域,拓展到涵盖“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各个方面。十二届全国政协以来,探索形成通过制定年度协商计划确定重点协商议题的办法,在广泛征求意见、与党政部门充分沟通的基础上,提出重点协商议题建议,形成协商计划草案,报请中共中央同意后实施。如今,大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制定,小到物业管理、推进垃圾分类等,都能在政协开展协商,全方位助力科学民主决策。协商议政形式更加多元——2024年4月26日,全国政协“深化人工智能多场景应用,提升现代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远程协商会召开。会议现场用于远程连线的大屏幕上,实时传输着湖南衡阳市一条道路上自动驾驶汽车路测的画面,蘑菇车联创始人兼CEO朱磊为委员们实地讲解。远程协商,令空间不再成为障碍,成为新时代人民政协与时俱进丰富协商议政形式的生动写照。从创立双周协商座谈会到探索举办远程协商会;从优化专题议政性常委会会议程序到增加召开专题协商会频次;从规范界别协商会到设立专家协商会……历经10余年探索创新,全国政协形成以全体会议为龙头,以专题议政性常委会会议和专题协商会为重点,以双周协商座谈会、远程协商会、专家协商会、对口协商会、提案办理协商会等为常态的协商议政格局,不断提高深度协商质量和水平。协商制度体系更加完善——“加强协商民主制度建设,形成完整的制度程序和参与实践,保证人民在日常政治生活中有广泛持续深入参与的权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共中央先后制定出台《关于加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的意见》《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协商民主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强政党协商的实施意见》《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中国共产党政治协商工作条例》等一系列制度文件,全国政协持续贯彻落实,进一步明确协商什么、与谁协商、怎样协商、协商成果如何运用,构建权责清晰、程序规范、关系顺畅、运行有效的协商民主制度体系。适应新形势,作出新规范,推动新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的“四梁八柱”日益健全,更加有制可依、有规可守、有章可循、有序可遵。“有事多商量、有事好商量、有事会商量”。政协委员、政府部门代表、物业代表等在广州市政协“有事好商量”民生实事协商平台,围绕加强装修垃圾管理议题展开协商(2021年11月19日摄)。新华社发(庄小龙 摄)2018年3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的民盟、致公党、无党派人士、侨联界委员,强调要“参政参到要点上,议政议到关键处,努力在会协商、善议政上取得实效”。新时代以来,一项项火热的民主实践、一种种创新的民主形式,人民政协着力“做到言之有据、言之有理、言之有度、言之有物”,持续提升协商民主的科学性、有效性。——突出一个“深”字。锚定科技体制改革协商议政,十二届全国政协围绕“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着力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召开双周协商座谈会,十三届全国政协围绕“创新驱动发展”举办专题协商会,十四届全国政协围绕“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召开专题议政性常委会会议;聚焦黑土地问题开展民主监督,2021年重点调研黑土地退化情况,2022年关注保护投入、资金使用管理和黑土耕地水土流失治理问题,2023年推动《中华人民共和国黑土地保护法》贯彻落实,2024年侧重强化科技支撑保护黑土地;围绕重大决策部署深入研究,2023年,开展跨专委会、跨界别的重大专项课题调研,由全国政协主要领导同志点题、主席会议成员率队,紧扣“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推进新污染物治理”“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3个主题,提出有价值的对策措施,报中共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和有关部门决策参考;……根深,方能叶茂。新时代人民政协坚持深度建言、持续助力,步步推进、久久为功。——紧扣一个“专”字。2023年3月,全国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上,新增设的环境资源界别首次亮相。次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两会期间参加民革、科技界、环境资源界委员联组会,强调“广大环境资源界人士发挥专业优势,在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回顾一年来的履职,环境资源界委员们结合专业特长,聚焦生态环境保护、美丽中国建设领域相关问题建言献策,共提交提案160余件,报送社情民意信息200余条。揽八方之俊杰,集各界之精英。人民政协积极创新、主动作为,建言资政更加建之有方、言之有理、资之有效,专门协商机构更加“专”出特色、“专”出质量、“专”出水平。——践行一个“实”字。“今天召开座谈会,就是想当面听一听大家的意见和建议。”2024年5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听取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负责人和无党派人士代表对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稿的意见和建议。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认真记录、不时插话,同大家深入交流。会议结束时,总书记叮咛:“今天的座谈会后,大家可以继续深入思考和研究,把各领域值得关注的情况和各方面反映较为集中的意见建议汇集起来,及时向中共中央反映,为开好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作出积极贡献。”“民主不是装饰品,不是用来做摆设的,而是要用来解决人民要解决的问题的”“要敢于讲真话、讲诤言,及时反映真实情况,勇于提出建议和批评,帮助查找不足、解决问题,推动各项改革发展举措落到实处”……习近平总书记引领广大政协委员“真诚协商、务实协商,道实情、建良言”,努力从关注“做了什么”“做了多少”向“做出了什么效果”转变,推动协商议政提质增效。商以求同,协以成事。人民政协以高水平协商助推高质量民主,以高质量民主助力高效能治理,推动人民民主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为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注入新动力,为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作出新贡献。万众一心向未来——“更好地为实现新时代新征程的目标任务汇聚智慧和力量”2023年12月29日上午,全国政协礼堂三楼大厅灯光璀璨、气氛热烈。五角星、齿轮、麦穗、地图与四面红旗交相辉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会徽高悬在会场上方,映照着人民政协的如磐初心。“画好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最大同心圆,以团结凝聚力量,以奋斗铸就伟业,共同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的壮美华章!”全国政协新年茶话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吹响了把新时代人民政协事业不断推向前进的号角。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行至关键一程。越是接近目标,越是形势复杂,越是任务艰巨,越要大力推进人民政协工作,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聚人心、添助力、增合力。新时代新征程,人民政协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坚定不移推动中共中央决策部署贯彻落实——2023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对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作出全面部署。不久后,全国政协就“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主题赴广东惠州、东莞、深圳等地调研,连开三场座谈会了解金融发展情况。2024年全国政协首场双周协商座谈会,再次聚焦这一主题。在大局下思考,在大局下谋划,在大局下行动。十四届全国政协各类协商会议、议政活动之前都组织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中共中央有关重大决策部署,坚持寓思想政治引领于协商议政之中。2023年,是全面贯彻中共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全国政协党组会议、主席会议传达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最新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19次、182篇;召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座谈会35次,覆盖全部34个界别。把准政治方向,坚守政治原则,履行政治责任。2023年,全国政协开展17次视察、考察,委员202人次参加。委员们真切感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夯实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政治基础。2024年3月28日,全国政协办公厅召开2024年第一季度理论研讨会,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体系”研讨交流,以理论上的清醒筑牢政治上的坚定,以思想自觉引领行动自觉。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更大力度。人民政协把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落实在履职行动上、体现在工作成效中。新时代新征程,广大委员为国履职、为民尽责,全面提升能力素养——这是一份“五彩斑斓”的提案草稿:红色、蓝色、黄色、绿色、紫色……A4纸上,全国政协委员、陕西省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巩富文划了又划、改了又改,每次改动都用不同颜色标注。政协提案不在多而在精。短短1000余字的提案,巩富文先后主持了10余场专题论证会,来来回回修改了100多遍。精益求精,始终是他对自己的履职要求。“懂政协、会协商、善议政,守纪律、讲规矩、重品行”,习近平总书记用18个字精准概括政协委员的行为准则。2023年5月30日,全国政协和机关举办十四届全国政协新任委员学习研讨班,由全国政协主席会议成员讲课。为期三天的研讨班,成为鲜活的“履职通识课”,引导政协委员全面提升政治把握能力、调查研究能力、联系群众能力、合作共事能力,推进委员队伍建设。提升能力本领,昂扬奋斗精神。“到基层去、到学校去、到社区去、到农村去、到欠发达地区去、到广大公众身边去……”十四届全国政协部署开展委员履职“服务为民”活动,号召全国政协委员发挥自身特长和优势,聚焦民生、面向全社会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一场场科学讲堂,一项项专项活动,一次次排忧解难……广大委员知责于心、担责于身、履责于行,更好把报国之志、为民之心和履职之能结合起来,矢志奋进展现政协委员的新担当。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政协委员到吴兴区东林镇保丰村村民家中收集关于保戈公路道路交通安全问题的社情民意(2024年1月24日摄)。新华社记者徐昱摄新时代新征程,人民政协坚持大团结大联合,共襄盛举推动伟大事业再创新辉煌——2023年3月5日下午3时,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全国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举行记者会。面向中外记者,新一届民主党派中央和全国工商联主席集体亮相,表示要坚持好发展好完善好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继承和发扬工商联优良传统,同中国共产党风雨同舟、肝胆相照,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大厦之成,非一木之材也;大海之阔,非一流之归也。人民政协不断丰富平台载体,加强团结联谊,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和谐,推动形成海内外中华儿女同心共圆中国梦的强大合力。1949年9月,中南海怀仁堂。雄壮凯歌声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胜利召开。一切爱国民主力量济济一堂、深情相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共同开启协商建国、共创伟业的新纪元。毛泽东同志在开幕词中豪迈地说:“我们的工作将写在人类的历史上,它将表明: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众星拱北,万水朝东。“只有全体人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同舟共济、众志成城,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不断夺取新的更大胜利。”习近平总书记的郑重宣示,字字铿锵、力若千钧。东风浩荡征帆劲,大潮奔涌奋楫先。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周围,人民政协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同心同德、自信自强,团结奋进、开拓创新,向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昂首阔步、一往无前!

    2024-09-20
  • 《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 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

     新华社北京9月15日电  9月16日出版的第18期《求是》杂志将发表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的重要文章《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  文章强调,全会通过的《决定》,总结运用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经验,深入分析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集中全党全社会智慧,科学谋划了围绕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部署,是指导新征程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学习好贯彻好全会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党全国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  文章指出,要深入学习领会全会精神。第一,深刻领会和把握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主题。新征程上,我们靠什么来进一步凝心聚力?就是要靠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个主题来展开。第二,深刻领会和把握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原则。《决定》提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需要遵循的“六个坚持”原则,是对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宝贵经验的科学总结,是我们党不断深化对改革的规律性认识的重大成果,对于增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科学性、预见性、主动性、创造性,推动改革行稳致远,具有重大指导意义。第三,深刻领会和把握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举措。全党同志要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来认识和把握这些重大改革举措,领会好改革意图,把握准改革指向,坚定不移予以推进。第四,深刻领会和把握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保证。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在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进行,保证改革始终沿着正确政治方向前进。  文章指出,要切实抓好《决定》部署的贯彻落实。第一,加强组织领导。要精心组织、统筹协调,科学制定改革任务书、时间表、优先序,明确各项改革实施主体和责任。第二,坚持整体推进。要坚持先立后破、不立不破,准确把握改革的战略重点,合理安排改革举措的先后顺序、节奏时机,加强各项改革举措协调配合,增强改革取向的一致性,坚决防止和克服本位主义,保持工作连续性。第三,鼓励探索创新。各地区各部门要树立全国一盘棋思想,全力以赴把党中央确定的原则、明确的举措、提出的要求不折不扣贯彻落实好。同时,找准自身面临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制定切合实际的具体改革举措。对新领域新实践遇到的新问题,要充分尊重基层和群众首创精神,鼓励开拓创新。第四,务求取得实效。要建立健全责任明晰、链条完整、环环相扣的改革推进机制,从改革方案设计到改革组织实施都要有利于抓落实、有利于解决问题,防止重文件制定轻文件落实等不良倾向。  文章强调,要扎实做好下半年工作。第一,坚定不移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要落实好宏观政策,积极扩大国内需求,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培育外贸新动能,扎实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第二,统筹好发展和安全。要落实好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的各项举措,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完善自然灾害特别是洪涝灾害监测、防控措施,织密社会安全风险防控网,切实维护社会稳定。要有效应对外部风险挑战,主动塑造有利外部环境。第三,搞好“五年规划”总结评估和谋划工作。要总结评估“十四五”规划落实情况,切实搞好“十五五”规划前期谋划工作。第四,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要结合学习宣传贯彻全会精神,抓好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健全全面从严治党体系,切实改进作风,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顽疾,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巩固拓展主题教育成果,深化党纪学习教育,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  《人民日报》(2024年09月16日01版)

    2024-09-16
  • 行政事业性国资存在无偿或低价出租出借等问题

    中国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规模已高达60万亿元,在财政收支矛盾加剧、政府坚持“过紧日子”的背景下,如何管好用好这笔资产、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成为政府和社会关注热点。近期,一些省份陆续公开了2023年当地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审计工作报告(下称“审计报告”),在肯定地方加强管理、提高资产使用效率的同时,也指出一些部门单位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存在四大问题。这些问题包括,在基础管理方面,一些部门单位资产登记、核算不完整等,造成资产底数不清,账实不符;在资产配置方面,存在超标准配备办公设备,或未科学论证购置设备后使用效率低;在资产使用环节,有些未经审批、无偿或低价出租出借国有资产等,租金未及时上交国库,而旨在提高资产使用效率的公物仓资产运营方面,一些地方发现使用效率不高;在资产处置环节,一些部门单位违规处置,或资产闲置长期未处置。为解决这些问题,近些年从中央到地方正在出台相关法规,强化管理,比如不久前财政部发布《中央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使用管理办法》(下称《办法》)。而地方也应克服“重资金轻资产、重购置轻管理、重审批轻监管”思想,明晰权责,提高管理人员能力,借助信息化系统和绩效评价考核机制,真正提高行政事业国有资产使用效益。问题全扫描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包括各级各类行政事业单位占有、使用的国有资产和依法支配的公共基础设施、政府储备物资、保障性住房等国有资产。它是国有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行政事业单位履行职能、保障政权运转以及提供公共服务的物质基础。随着经济社会高速发展,行政事业单位工作条件改善,相应资产规模越来越大。财政部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总额59.8万亿元、负债总额12.4万亿元、净资产47.4万亿元。在经济下行、财政收入增长放缓的大背景下,财政刚性支出压力不减,收支矛盾有所加大。为了缓解收支矛盾,政府过紧日子削减不必要支出,而盘活庞大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提高资产使用效益也更为迫切。审计部门也紧盯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使用管理情况,以促进国有资产利用效率的提高及资产保值增值。由于一些部门单位领导管理意识不足,“重采购、轻管理”,没有专门资产管理人员等,导致审计经常发现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底数不清、账实不符等问题。审计署今年6月披露的《国务院关于2023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显示,审计的33个部门中,17个部门少计漏记约13.5万平方米房产、151.5亩土地、31.9亿元设备物资或无形资产等。广东审计报告称,资产登记、核算不完整。如3个部门、1家所属单位和8所高校存在账外资产,涉及房产和土地约47.6万平方米、设备等资产原值5.2亿元。3个部门、1家所属单位和4所高校部分资产有账无实、在建工程未及时结转固定资产等,涉及房产约19.8万平方米、设备等资产原值1.2亿元。在资产配置方面,审计也发现一些不合规的现象。北京审计报告称,11家单位超标准配置办公设备等约1558.2万元。山西审计报告指出,15个单位超标准配置资产216.3万元。天津审计报告称,5家单位超标准配备计算机、复印机、碎纸机等办公设备214台。部分单位在资产购置时缺乏科学论证,盲目购置,最终导致资产闲置等问题,造成财政资金浪费。山东审计报告称,7家单位价值约2509.8万元的计算机、路由器、交换机等办公设施、专用实验设备闲置。广东审计报告称,3所高校部分租入房产闲置,涉及租金支出约3915.7万元。审计署上述报告发现,8个部门的约19.5万平方米房产、874.1亩土地、405辆公务用车、1亿元办公家具及仪器设备等资产使用效率低下或闲置,最长达21年。在资产使用环节,除了资产长期闲置等问题外,未经审批违规出租、使用情形造成国资收益损失情况时有发生。比如,广东审计报告称,1家所属单位和3所高校低价出租资产、少收或未收租金等,涉及金额约1507.8万元。审计署上述报告称,2个部门因低价出租国有资产,造成国有资产收益损失约5056.6万元。1个部门1132平方米底商房产长期未收回管理,由外部单位及个人转租获利,造成国有资产收益损失。为了提高国有资产使用效率,减少资产闲置,不少地方探索行政事业单位公物仓管理,即对列入公物仓资产开展调剂使用、共享共用。这发挥了一定作用,节约了部分财政资金,但审计也发现公物仓资产运营效率不高,执行效果不佳。比如山东审计发现,在公物仓有1326台平板电脑仍能正常使用的情况下,2023年有22家单位新购置平板电脑8075台、833.48万元,未优先调拨公物仓闲置资产。而一些部门单位违规处置资产或任由资产闲置不处置,也是审计发现较多的问题。比如,重庆审计报告指出,4个部门(单位)及其下属单位未经批准处置房屋设备859.25万元。安徽审计报告称,5个部门和1家所属单位待报废资产约1293.2万元未及时处置,1个部门和3家所属单位资产处置存在价格不公允、处置程序不符合规定等问题,涉及资产129.5万元。宁夏审计报告表示,1个单位未及时处置国有资产,造成损失116.19万元。多招破解上述审计发现的问题,并非新问题。而根据一些审计人员、专家分析,上述问题产生的原因,既跟一些部门单位领导干部管理意识不强,对相关工作不够重视,缺少专门的管理人员有关,也跟相关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制度、法规不够完善,内部控制、绩效评价制度不健全有关。中国已经从制度上开始弥补短板。比如2021年2月,国务院发布《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条例》,这是我国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的第一部行政法规,对资产配置、使用和处置管理提出了明确要求,目的是加强管理和监督,促进国有资产管理的法治化、规范化、科学化。而2024年9月财政部印发了前述《办法》,与此前相关法规一起,构成完整覆盖中央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从“入口”到“出口”的全链条管理制度体系。财政部有关负责人在近日解读《办法》时称,财政部将加强对地方财政部门的业务指导。积极与地方财政部门沟通交流,推动地方财政部门因地制宜,结合当地管理实际情况,制定具体规定,完善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制度体系。对照上述新规,近些年江苏、吉林、安徽、江西、湖北等省份也相继出台或修订当地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办法等,完善管理制度机制。而随着制度逐步完善,要解决上述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中暴露的老问题,显然还需要相关领导干部提高对资产管理的重视程度,学习相关法规,尤其是强化资产管理人员、财务人员等的培训力度,提高业务水平,并完善内部资产管理制度和处置报批程序,规范国有资产购置、使用、处置。为了强化管理,专家建议加强信息化建设,构建完备的国有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并与预算系统、非税系统结合起来,提高监管效率。除了强化财政、审计、人大等对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监督外,专家建议要逐步提高国有资产信息公开透明度,接受社会公众监督。目前对于审计发现的上述问题,地方正加快整改。比如,广东审计报告称,对审计发现的问题,有关部门单位坚持边审边改,开展资产盘点,加强国有资产登记及账务处理,新增入账资产约5790.3万元,追收租金约21.9万元。

    2024-09-27
  • 财政部印发新办法:中央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出租,原则上通过产权交易所等机构进行

    《中央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使用管理办法》是为规范中央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使用管理,提高资产使用效能,维护国有资产安全完整,根据《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738号)等规定,制定本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中央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使用管理,提高资产使用效能,维护国有资产安全完整,根据《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738号)等规定,制定本办法。第二条本办法所称中央行政事业单位,包括党中央各部门、国务院各部委和各直属机构、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全国政协办公厅、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各民主党派中央、有关人民团体(以下统称各部门)的机关本级及其所属各级行政事业单位,有关中央管理企业所属的各级事业单位。第三条中央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使用方式包括单位自用、出租出借、对外投资等。中央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应当首先用于本单位履行职能和保障事业发展、提供公共服务,符合规定条件的,可以出租出借、对外投资。第四条中央行政事业单位使用国有资产应当遵循安全规范、节约高效、物尽其用、公开透明、权责一致的原则,严格执行国有资产使用管理的规定,加强国有资产使用管理。第五条中央行政事业单位应当建立国有资产使用管理制度,明确管理责任,规范使用流程,加强产权保护,提高使用效益。第二章管理权限第六条财政部和各部门、有关中央管理企业按照规定权限对中央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使用事项进行审核、审批。财政部批复各部门所属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使用事项、有关中央管理企业所属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使用事项等文件,同时抄送财政部当地监管局。第七条各部门机关本级和机关服务中心的国有资产使用事项,分别由中共中央直属机关事务管理局、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全国政协办公厅(以下统称机关事务管理部门)归口管理。中央行政事业单位办公用房和公务用车使用管理,按照《党政机关办公用房管理办法》、《党政机关公务用车管理办法》及财政部有关规定执行。中央和国家机关本级、机关服务中心、所属垂直管理机构和派出机构的办公用房由机关事务管理部门会同各部门管理;中央行政事业单位的业务用房和除上述范围以外单位的办公用房由财政部会同各部门管理。中央和国家机关本级、机关服务中心的机要通信用车、应急保障用车由机关事务管理部门会同各部门管理;中央行政事业单位执法执勤用车、特种专业技术用车和除上述范围以外单位的机要通信用车、应急保障用车由财政部会同各部门管理。第八条除本办法第九条规定外,各部门所属行政事业单位(含垂直管理机构和派出机构,各部门机关本级和机关服务中心除外,下同)、有关中央管理企业所属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出租出借、对外投资等,单位价值或者批量价值(账面原值,下同)1500万元以上(含1500万元)的,应当由各部门、有关中央管理企业审核同意并出具审核意见后报财政部审批;单位价值或者批量价值1500万元以下的,由各部门、有关中央管理企业自行审批。各部门所属行政事业单位、有关中央管理企业所属事业单位六个月以内(含六个月)的国有资产出租出借事项,由各部门、有关中央管理企业审批。国有资产连续出租出借给同一承租承借方超过六个月的,按照本条第一款规定权限履行审批手续。第九条国家设立的中央级研究开发机构、高等院校对其持有的科技成果,可以自主决定许可或者作价投资,不需报各部门和财政部审批或者备案。涉及国家秘密、国家安全及关键核心技术的科技成果许可或者作价投资,由各部门按照国家有关保密制度的规定审批。国家设立的中央级研究开发机构、高等院校以科技成果转化形成的国有股权进行对外投资等使用事项,由各部门审批。第十条中央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使用涉及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能力、维修保障能力的,应当经国务院国防科技工业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后,再履行国有资产出租出借、对外投资等审批程序。第十一条财政部、各部门、有关中央管理企业对国有资产使用事项的批复文件,是中央行政事业单位办理国有资产出租出借、对外投资等的依据。中央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出租出借、对外投资等使用管理情况,应当在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情况年度报告中予以反映。第三章基础管理第十二条中央行政事业单位应当按照规定格式建立资产信息卡,填写资产基本信息、财务信息、使用信息、特性信息等。对于权证手续不全、但长期占有使用并实际控制的国有资产,应当建立并登记资产信息卡。第十三条中央行政事业单位应当严格依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进行会计核算,不得形成账外资产。第十四条中央行政事业单位对通过调剂、购置、建设、租用、接受捐赠等方式取得的资产,应当及时办理验收入库和登记入账手续。建设项目竣工验收合格后,应当及时办理资产交付手续,并在规定期限内办理竣工财务决算,期限最长不得超过1年。对已交付使用但未办理竣工财务决算的在建工程,应当按规定及时以暂估价值转入固定资产、公共基础设施等。第十五条中央行政事业单位应当定期或者不定期对资产进行盘点、对账,每年至少盘点一次。出现资产盘盈盘亏的,应当按照财务、会计和国有资产管理有关制度规定及时处理,做到账实相符、账卡相符、账账相符。第十六条中央行政事业单位应当加强国有资产产权管理,确保产权清晰。对需要办理权属登记的国有资产,应当依法及时办理。对有账簿记录但权证手续不全的国有资产,可以向有关主管部门提出确认资产权属申请,及时办理权属登记。第十七条中央行政事业单位应当应用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加强资产使用管理,并将资产使用状态等信息按照要求及时在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中动态更新。第四章使用方式第一节资产自用第十八条中央行政事业单位应当建立健全资产验收、领用、使用、保管和维护等管理制度和流程,严格执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加强对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流动资产、无形资产等各类国有资产的使用管理。第十九条中央行政事业单位应当将使用管理责任落实到人,明确资产使用人和管理人的岗位责任,建立资产领用交回制度,按照规程合理使用、管理资产。资产使用人、管理人发生变化的,应当及时办理资产交接手续。第二十条中央行政事业单位应当定期或者不定期检查国有资产使用状况,及时组织资产维修和保养,减少非正常损耗。第二十一条中央行政事业单位接受捐赠形成的资产,应当按照捐赠约定的用途使用,捐赠人意愿不明确或者没有约定用途的,应当根据单位需要和捐赠资产性能统筹安排使用。第二十二条中央行政事业单位应当加强房屋资产的规范使用和安全管理,严格按照规定使用房屋资产,不得擅自改变使用功能;落实房屋资产安全主体责任,做好日常检查和维修保养,确保安全使用。第二十三条中央行政事业单位公务用车实行编制管理,根据机构设置、人员编制和工作需要等因素确定车辆编制。中央行政事业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公务用车使用管理制7度,严格执行,加强监督,降低运行成本。公务用车应当用于保障工作开展,严格按照规定用途使用,严禁公车私用,严禁违规固定给单位内设机构或者个人使用。第二十四条中央行政事业单位应当建立资产共享共用与资产配置、绩效管理挂钩的联动机制,将资产共享共用情况作为新增资产配置的重要参考因素,充分利用存量资产,科学配置新增资产,解决资产重复配置、闲置浪费等问题,提高资产使用效益。第二十五条中央行政事业单位应当应用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资产调剂共享功能,积极推进资产共享共用工作,可以按照共享共用资产平均工时成本和物料消耗合理制定、标示补偿标准,由使用方向提供方给予合理补偿。国家设立的中央级研究开发机构、高等院校等事业单位,应当将符合条件的科研设施与科研仪器纳入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国家网络管理平台,实行开放共享和高效利用。第二十六条鼓励中央行政事业单位合法合规开展软件等无形资产共享共用工作。共享共用的软件等无形资产著作权仍归原单位所有,使用共享软件等无形资产的单位可通过合同约定享受修改权、复制权等部分著作权利。第二十七条中央行政事业单位应当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等规定,做好数据资产加工处理工作,提高数据资产质量和管理水平。在确保公共安全和保护个人隐私的前提下,加强数据资产汇聚共享和开发开放,促进数据资产使用价值充分利用。第二节出租出借第二十八条中央行政事业单位应当严格控制国有资产出租出借行为。对不需使用且难以调剂、难以共享共用的国有资产,经严格论证和集体决策,按照本办法第二章规定的权限履行审批手续后可以出租出借,未经批准不得出租出借。经批准出租出借的国有资产不得转租转借。第二十九条中央行政事业单位应当严格控制房屋资产的出租出借行为。除国家另有规定外,中央行政事业单位办公用房、业务用房、其他用房闲置且无法调剂使用、无法按规定转换用途或者置换为其他符合国家政策和需要的资产的,可以按照本办法第二章规定的权限履行审批程序后出租出借,未经批准不得出租出借。经批准出租出借的办公用房、业务用房、其他用房不得转租转借。第三十条中央行政事业单位出租出借的国有资产应当权属清晰且不存在纠纷,原则上不得在资产闲置的情况下租用借用、购置同类资产,不得在对外出租出借的情况下租用借用、购置同类资产。第三十一条中央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出租出借:(一)已被依法查封、冻结的;(二)未取得其他共有人同意的;(三)产权有争议的;(四)其他违反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第三十二条中央行政事业单位申请出租出借国有资产,应当提供下列材料:(一)申请文件及单位内部决策文件;(二)国有资产价值凭证及产权证明,如购货发票或者收据、财务资料、资产信息卡、国有土地使用权证、房屋所有权证、不动产权证、专利证、著作权证等凭据的复印件,并加盖单位公章;(三)可行性分析报告,包括出租出借的必要性、可行性及风险分析,拟出租出借国有资产的基本情况,并对是否租用借用同类资产情况作出说明,涉及房屋出租出借的,需提供房屋安全情况相关材料;(四)公开竞价招租材料,双方签署的意向性协议;(五)拟承租方、承借方的单位法人证书或者企业营业执照、个人身份证复印件等;(六)其他材料。第三十三条中央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出租,应当以公开竞争方式进行,严格控制非公开方式。以公开竞争方式进行的,原则上通过单位或者资产所在地相应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产权交易机构等进行,确保过程公正透明。中央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出租价格原则上采取公开竞争方式确定。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需要进行资产评估的,从其规定。中央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出租出借期限一般不得超过五年。第三十四条除国家另有规定外,中央行政事业单位为提供餐饮、住宿、生活服务、文化服务等功能的房屋类国有资产,确需委托专业机构管理或者授权专业机构有偿使用的,原则上以公开竞争方式进行,并按照本办法第二章规定的权限履行审批手续。第三节对外投资第三十五条除国家另有规定外,中央行政单位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国有资产用于对外投资或者设立营利性组织,不得利用国有资产对外担保。中央事业单位原则上不得利用房屋类国有资产对外投资。中央事业单位利用国有资产对外投资应当有利于事业发展和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经可行性研究和集体决策,按照本办法第二章规定的权限履行审批手续,未经批准不得对外投资。除有关中央管理企业所属事业单位、本办法第九条和国家另有规定外,中央事业单位原则上不得直接投资新设或者新入股企业;确需新设或者新入股企业的,应当经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后报财政部审批。中央事业单位应当明确对外投资形成的股权及其相关权益管理责任,按照规定将对外投资形成的股权纳入经营性国有资产集中统一监管体系。第三十六条中央事业单位对外投资的国有资产应当权属清晰且不存在权属纠纷,除国家另有规定外,不得利用财政拨款、财政拨款结转结余资金对外投资,严格控制货币资金对外投资。第三十七条中央事业单位不得从事以下对外投资事项:(一)买卖股票、期货、基金、公司债券,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二)购买任何形式的金融衍生品或者进行任何形式的金融风险投资,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三)利用国外贷款的事业单位,在国外债务尚未清偿前利用该贷款形成的国有资产对外投资;(四)其他违反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投资事项。第三十八条中央事业单位申请对外投资,应当提供下列材料:(一)申请文件及单位内部决策文件;(二)国有资产价值凭证及产权证明,如购货发票或者收据、财务资料、资产信息卡、国有土地使用权证、房屋所有权证、不动产权证、专利证、著作权证、债权或者股权凭证、投资协议等凭据的复印件,并加盖单位公章;(三)可行性分析报告,包括对外投资的必要性、可行性及风险分析,拟合作方的基本情况,拟用于对外投资的国有资产类型及来源,对外投资对本单位财务状况和业务活动影响的分析等;(四)双方签署的意向性协议、拟创办企业的章程草案;(五)拟合作方法人证书或者企业营业执照、个人身份证复印件等;(六)中央事业单位上年度财务报表、拟合作方或者被投资方经中介机构审计的上年度财务报告;(七)其他材料。第三十九条中央事业单位对外投资形成的国有资产,应当依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进行核算,不得将对外投资在往来款科目核算,不得形成账外资产。第四十条除国家另有规定外,中央事业单位经批准利用国有资产进行对外投资的,应当依法进行资产评估,并按照国有资产评估管理有关规定进行核准或者备案。国家设立的中央级研究开发机构、高等院校将其持有的科技成果许可或者作价投资给国有全资企业的,可以不进行资产评估;许可或者作价投资给非国有全资企业的,由单位自主决定是否进行资产评估;通过协议定价的,应当在本单位公示科技成果名称和拟交易价格。第五章使用收入第四十一条中央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使用收入,包括资产出租收入、对外投资收益、共享共用取得的补偿收入以及其他有偿使用方式取得的收入等。中央行政单位、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使用收入,应当在扣除税金、资产评估费等相关费用后,按照政府非税收入和国库集中收缴管理有关规定及时上缴中央国库。中央事业单位(不含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使用收入,除按照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有关规定应申报、上缴的国有资本收益和国家另有规定应申报、上缴的部分外,在扣除税金、资产评估费等相关费用后,纳入单位预算,统一核算、统一管理。中央行政事业单位土地使用权出租收益,按照财政部有关规定上缴中央国库。第四十二条国家设立的中央级研究开发机构、高等院校转化科技成果所获得的收入按照规定留归本单位的,纳入单位预算,统一核算、统一管理。第四十三条中央行政事业单位应当及时收取资产使用收入,不得违反国家规定多收、少收、不收、侵占、私分、截留、占用、挪用、隐匿、坐支。第六章监督检查第四十四条财政部对中央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财政部各地监管局依据职责和财政部授权对所在地中央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第四十五条各部门、有关中央管理企业应当定期或者不定期对所属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及时发现并纠正国有资产使用管理中的问题。第四十六条财政部、各部门、有关中央管理企业、中央行政事业单位及其工作人员在国有资产使用管理工作中,违反本办法规定,以及存在其他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等违法违规行为的,依法追究相应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第七章附则第四十七条执行企业财务、会计制度的中央事业单位,以及中央行政事业单位所办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国有资产使用管理,不适用本办法。第四十八条中央行政事业单位货币形式的资产使用管理,按照预算、资金及财务管理有关规定执行。第四十九条公共基础设施、政府储备物资、文物资源、保障性住房等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使用管理,以及中央行政事业单位境外国有资产使用管理,按照有关规定执行。第五十条各部门、有关中央管理企业可以依据本办法规定,结合实际情况,授权所属行政事业单位一定限额的国有资产使用管理权限,并制定具体管理办法。第五十一条中央行政事业单位涉及国家安全和秘密的国有资产使用管理,应当符合国家有关保密制度的规定和要求。第五十二条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施行。此前颁布的有关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使用管理规定与本办法不一致的,以本办法为准。《中央级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使用管理暂行办法》(财教〔2009〕192号)和《财政部关于〈中央级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使用管理暂行办法〉的补充通知》(财教〔2009〕495号)同时废止。

    2024-09-20
  • 2024-09-19
  • 国家发展改革委体制改革综合司:深化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改革

    来源:人民日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擘画了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开辟中国式现代化广阔前景的宏伟蓝图,提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这一重大论断,确定了到2035年全面建成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战略目标,进一步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进一步指明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必须深入贯彻落实《决定》明确的聚焦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大战略部署,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统筹推进经济体制和其他各领域体制改革,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实践过程中产生,是改革开放取得的重大成果。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推动我国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性转变。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建设“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被邓小平同志称为“写出了一个政治经济学的初稿”,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摆在全面深化改革重要位置,谋划和部署一系列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任务和重要举措。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等重大论断,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上升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党的二十大对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出进一步部署。40多年来,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通过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我国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举改革开放伟大旗帜,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政治智慧谋划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市场体系和宏观调控体系持续健全,推动高质量发展取得扎实成效。实践充分证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极大调动了亿万人民的积极性、极大促进了生产力发展、极大增强了党和国家的生机活力,为推进我国现代化进程注入强劲动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通过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来破除障碍、激发活力、开创新局;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也必须紧扣中国式现代化这一主题来谋篇布局、守正创新、深入推进。锚定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宏伟目标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主攻方向,推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更好相适应,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制度保障、注入强大动力、开辟广阔前景。彰显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基础支撑。制度优势是一个国家的最大优势。任何一个国家现代化目标的达成都需要实现制度的现代化,其中最重要的基础性制度就是基本经济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在我国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过程中逐步探索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并在实践中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有效激发了社会财富创造潜力,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供了坚实基础,生动展示了我国制度的优越性和生命力。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通过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助力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以显著制度优势、强大制度效能更好支撑和服务中国式现代化。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必然要求。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转化,迫切需要通过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保障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结合了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的优点,在灵活高效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上具有重大优势:一方面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和创造性,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社会生产力,为解决社会主要矛盾提供物质基础;另一方面从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出发,实施科学的宏观调控和有效的政府治理,确保发展的公平性,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通过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平衡充分发展,提高人民生活品质,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确保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力。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一系列工作关系、社会关系、利益关系的深刻调整,这些在很大程度上都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才能实现。通过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激发创新活力,促进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的蓬勃发展,增强发展的创新性;通过完善宏观调控制度体系,推进产业合作、区域协调、城乡统筹,确保发展的平衡性;通过完善的市场机制和政策引导,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增强发展的可持续性;通过完善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机制,高效集聚国际资本、技术和人才等要素,实现发展的开放性;通过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体系,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提升发展的共享性。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通过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调整生产关系推动生产力发展,努力实现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高质量发展。应对重大风险挑战的坚实基础。当今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健全完善产业链、金融、能源、粮食等关键经济安全领域的体制机制,这将增强我国经济社会在极端情况下的稳定性和韧性。在应对重大风险过程中,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能够迅速稳定市场预期,调动各类资源,集中力量妥善应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通过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完善的经济风险防控体制机制,不断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综合国力,确保党和国家有强大的实力和足够的底气经得起各种风浪冲击,走稳走好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聚焦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仍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要聚焦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以全局观念和系统思维,围绕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紧密相关的重点领域、核心问题攻坚克难,以钉钉子精神不折不扣把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落到实处。推动各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不断激发经营主体发展活力。坚持和落实“两个毫不动摇”,促进各种所有制经济优势互补、共同发展。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制定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指引目录,引导国有企业进一步强化战略安全、产业引领、国计民生、公共服务等功能,健全国有企业推进原始创新制度安排,深化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改革。制定民营经济促进法,从制度和法律上把对国企民企平等对待的要求落下来,完善民营企业参与国家重大项目建设长效机制,支持有能力的民营企业牵头承担国家重大技术攻关任务。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加快建设更多世界一流企业。推动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畅通国民经济循环。规范不当市场竞争和市场干预行为,实施《公平竞争审查条例》,强化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规范地方招商引资法规制度,完善招投标制度规则。强化统一的市场监管,提升市场综合监管能力和水平,健全国家标准体系。完善要素市场制度和规则,完善主要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要素价格机制,推进水、能源、交通等领域价格改革。完善流通体制,健全一体衔接的流通规则和标准,深化能源管理体制改革。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完善促进投资落地机制,完善扩大消费长效机制,因地制宜优化住房、汽车等部分领域的限制性措施。推动市场基础制度和宏观经济治理进一步完善,既“放得活”又“管得住”。创造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市场环境,完善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完善市场经济基础制度,依法平等长久保护各种所有制经济产权,对侵犯各种所有制经济产权和合法利益的行为实行同责同罪同罚;完善市场准入制度,优化新业态新领域市场准入环境;健全企业破产机制,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和监管制度,加快推进社会信用建设立法。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构建国家战略制定和实施机制,加强国家重大战略深度融合;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健全税收制度,建立权责清晰、财力协调、区域均衡的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健全服务实体经济的激励约束机制,完善金融监管体系;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和区域重大战略等,完善区域一体化发展机制。推动改革和发展高效联动,激活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围绕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健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形成面向未来的创新型经济结构和发展模式。要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促进各类先进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集聚。完善发展服务业体制机制,健全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体制机制。要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加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构建有利于加强基础研究的体制机制,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制,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构建良好创新生态。推动改革和开放互促互进,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坚持以开放促改革,在扩大国际合作中提升开放能力,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深化外贸体制、外商投资和对外投资管理体制改革,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依法保护外商投资权益。优化区域开放布局,实施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战略,深化粤港澳大湾区合作和两岸融合发展。完善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机制,抓好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八项行动落地。推动发展与安全有效统筹,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全面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注重围绕保障经济安全深化改革,健全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制度。健全强化重点产业链发展体制机制,全链条推进技术攻关、成果应用,建立产业链供应链安全风险评估和应对机制,完善产业在国内梯度有序转移的协作机制。加快完善国家储备体系。健全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加快建立健全数据安全治理体系。完善金融安全体制机制。我们要坚持系统观念,推动经济体制改革与其他领域改革协同联动,增强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紧紧围绕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推进改革,持续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健全保障和改善民生制度体系,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024-09-14
  • 政策解读 | 《市场监管部门优化营商环境重点举措(2024年版)》政策解读

    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优化营商环境的最新决策部署,持续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市场监管总局近日公布了《市场监管部门优化营商环境重点举措(2024年版)》(以下简称《重点举措》),《重点举措》自发布之日起施行。现将有关情况解读如下。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在完善市场监管领域制度规则方面,《重点举措》有哪些新的制度安排?运用法治手段为经营主体保驾护航,既是企业所盼,也是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的根本要求。《重点举措》坚持与时俱进、守正创新,在党的十八大以来市场监管制度建设已有成果的基础上,根据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总体要求,提出了一系列完善市场监管制度规则的新举措。在完善市场准入制度方面,提出了优化新业态、新领域经营主体登记制度,研究完善经营主体登记管理基础法律制度和商事相关法律制度。授权省级市场监管部门从事不含行政区划名称的企业名称登记管理工作,强化知名企业名称预防性保护机制,研究商号保护法律制度。在完善公平竞争制度方面,提出推动出台公平竞争审查抽查、举报处理等配套制度,制定出台《横向经营者集中审查指引》,研究制定《非横向经营者集中审查指引》《滥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竞争执法工作指引》。在完善市场秩序制度方面,提出修订《企业经营异常名录管理暂行办法》,加快出台《涉企收费违法违规行为处理办法》《网络交易平台收费行为合规指南》,帮助减轻企业负担,规范平台收费行为。在完善“三品一特”制度方面,提出加快制修订《食品委托生产监督管理办法》《食品生产经营企业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监督管理规定》等部门规章。这些新举措的提出,有利于形成透明、稳定、可预期的监管规则体系,为促进经营主体依法合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二、在营造便利规范的经营主体准入退出环境方面,《重点举措》有哪些新的改革举措?市场准入和退出是经营主体感受营商环境的重要环节。《重点举措》以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构建全国统一的市场制度规则,着力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为目标,提出了持续推进市场准入退出规范化、便利化的改革举措。准入环节的新举措主要包括:研究出台经营主体登记事项规范管理规定,修订经营主体档案管理有关制度。在确保食品安全的前提下,研究探索食品经营连锁企业便利化、规范化准入举措。实行认缴出资依法按期实缴,保障交易诚信、秩序和安全。强化登记注册专业能力建设,探索建立登记注册专员制度。拓展电子营业执照在市场准入、纳税、社保、金融、招投标等涉企高频服务领域应用。加快统一纸质营业执照和电子营业执照二维码,推进“一企一照一码”。完善企业实名登记机制,进一步规范中介机构代为办理经营主体登记注册的行为。依法严厉打击虚假登记注册行为,完善撤销登记工作制度机制。退出环节的新举措主要包括:制定强制注销公司登记有关规章。积极推动完善企业退出登记管理制度,强化企业破产与企业变更、注销登记的有机衔接等。三、在维护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方面,《重点举措》有哪些务实举措?公平竞争是市场经济的核心。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全面深化改革,关键是要进一步形成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近年来,一些地方在落实公平竞争政策、一视同仁对待各种所有制经营主体等方面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和不足,公平竞争越来越成为企业持续发展的首要诉求。《重点举措》紧密围绕强化竞争政策基础地位,完善公平竞争制度机制,明确提出完善公平竞争政策体系,丰富竞争监管执法工具,加大典型违法案件查处力度。开展整治地方保护、市场分割突出问题专项行动。大力纠治不当市场干预行为,全面落实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强化监管执法权威,坚决破除限制企业自主迁移、妨碍市场公平准入、构筑自我“小循环”等问题。这些举措的提出,对破除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依法保护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合法权益,持续创造公平竞争、竞相发展的市场环境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四、在严格规范市场秩序方面,《重点举措》有哪些新任务新目标?良好的市场秩序是优质营商环境的核心内容之一。作为市场秩序的建设者和维护者,市场监管部门要不断创新监管机制,以公正监管促进引导公平竞争,严厉打击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违法行为,保护企业合法权益,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着力保障市场交易的诚信、秩序和安全。在重点措施上,以信用监管为抓手,提出深入推进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管理,实施通用型企业信用风险分类指标体系(第二版),拓展深化信用风险分类管理应用场景,运用信用风险分类结果科学配置监管资源等新举措。做好大型企业逾期尚未支付中小企业款项信息公示工作,将合同数量、金额等信息纳入企业年度报告,通过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向社会公示。企业公示信息隐瞒真实情况、弄虚作假的,由市场监管部门依照《企业信息公示暂行条例》相关规定予以处罚等举措。以提高智慧监管能力为目标,提出对于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坚持包容审慎监管,研究探索沙盒监管等模式,完善容错纠错机制。研究利用信息化技术手段,降低同一生产企业同一类别产品的抽检频次。加快全国企业统一登记管理系统、国家网络交易监管平台、特种设备智慧监管平台、“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平台建设。改进监管技术和手段,运用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为监管赋能,探索实行以远程监管、无感监管等为手段的非现场智慧监管。五、在推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方面,《重点举措》有哪些新突破?在执法理念上,《重点举措》明确提出,要牢牢把握公平正义的法治价值追求,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努力让企业和群众在每一个执法行为中都能看到风清气正、从每一项执法决定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在具体举措上,将执法为民放在首位,提出要坚持食品安全“四个最严”要求,持续强化药品安全、产品质量安全、特种设备安全等关系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领域的执法力度。依法严惩危害公共安全、制假售假、侵权假冒、短斤少两、破坏公平竞争、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等破坏市场秩序的行为。在行政执法中,提出坚持过罚相当原则和比例原则,指导地方完善行政处罚裁量权基准。坚持政治效果、社会效果、法律效果相统一,结合违法行为性质、情节、社会危害程度,综合考虑影响法律实施效果的因素,科学确定处罚种类和处罚幅度,避免“小过重罚”“类案不同罚”。提出行政处罚要坚持宽严相济,对于违法行为轻微并及时改正、没有造成危害后果的,不予行政处罚。当事人有证据足以证明没有主观过错的,不予行政处罚。出台食品安全违法行为首违不罚清单和食品安全轻微违法行为不予处罚清单。此外,还提出要积极发挥法律顾问在依法行政中的作用,出台《市场监管行政执法电子数据取证暂行规定》等新举措。对于经营主体和社会公众普遍关注的恶意索赔、职业索赔,《重点举措》明确提出,依法规制职业索赔行为。依法发挥惩罚性赔偿对严重违法行为的社会监督作用。对利用投诉举报牟取不正当利益、侵害经营者合法权益、扰乱市场经济秩序的,要从严审查,准确把握投诉受理范围、举报立案条件等。强化投诉举报大数据汇总分析,探索跨地域、跨领域通报协作、并案处理、并案告知等。细化列明不影响商品服务质量且不会对消费者造成误导的瑕疵范围。上述举措的提出,有利于提升执法的质效,稳定经营主体预期,激发市场活力和创造力。六、在强化质量支撑和标准引领方面,《重点举措》有哪些部署?质量基础设施是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技术支撑。《重点举措》提出,认真落实《质量强国建设纲要》《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推动标准、计量、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等要素集成融合、协同发展,提升质量基础设施服务效能。在质量支撑方面,主要包括遴选一批质量强国建设领军企业,启动一批质量强链标志性项目,培育一批质量强县、强区、强镇,更好发挥质量在促进企业做大做强、支撑产业建圈强链、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创新质量激励政策,引领企业增强质量意识。出台质量融资增信制度,助力中小企业拓宽融资渠道。在标准引领方面,主要包括持续做好重点领域检测评定工作,支持企业研发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发挥标准在支撑产业稳链中的基础作用。深入开展地方标准专项梳理排查,规范地方标准的制定和应用。在深化计量和认证认可服务方面,持续推进计量器具型式批准制度改革。常态化开展“计量服务中小企业行”活动,组织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开展计量公益培训。深入开展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提升行动和区域试点工作,组织实施检验检测促进产业优化升级行动,助推企业提质增效、增强产业质量竞争力。七、在筑牢安全底线方面,《重点举措》有哪些考虑?近年来的监管实践证明,安全是优化营商环境的基石。如果人民群众和经营主体的人身财产安全得不到基本保障,一流营商环境就无从谈起。因此,《重点举措》首次将筑牢安全底线作为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内容,坚持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理念,认真落实食品药品领域“四个最严”的要求,提出了相关重点举措。主要有:健全食品安全风险防控体系。充分发挥食品安全综合协调机制作用,强化属地政府责任、企业主体责任、部门监管责任和行业管理部门责任。出台加强食品安全风险预警防控指导意见。修订出台食品安全“两个责任”2.0版。梳理排查食品安全系统性风险,加快建立食品企业“吹哨人”制度。严防严管药品安全风险。深入开展药品安全巩固提升行动。加强临床试验管理。强化疫苗、血液制品、植入类医疗器械等高风险产品监管。持续抓好药品、医疗器械、化妆品网络销售监管。强化工业产品质量安全源头治理。对瓶装液化石油气调压器等6种产品实施生产许可证管理,严格审批管理,提高审批效率。将商用燃气燃烧器具、燃气连接软管等纳入强制性产品认证管理范围。加强基础研究与缺陷调查技术能力建设,加大重点机动车产品和消费类产品缺陷召回力度。强化特种设备安全责任落实。研究制定落实特种设备安全属地监管责任的指导意见。加强特种设备检验检测机构规范管理,切实提高检验检测工作质量和技术把关水平。八、在提升营商环境国际化水平方面,《重点举措》有哪些推进和务实举措?《重点举措》着眼于积极对接国际通行商事规则,积极回应外商投资企业来华营商便利和公平竞争等诉求,创造更有吸引力的投资环境,持续打造“投资中国”品牌。具体举措上,主要从优化外商投资企业登记管理、充分发挥自贸试验区改革高地作用、深化竞争领域制度型开放、发挥标准在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中的保障作用、加快推进我国认证认可高水平对外开放等方面提出针对性措施,推动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进一步打造国际化的营商环境。主要包括:调整优化外国(地区)投资者公证认证程序材料,拓展外国(地区)投资者实名登记渠道,支持各地探索外商投资企业电子化登记,优化外商投资企业登记流程。完善政策措施,有序引导外商投资企业及时依法调整组织形式、组织机构等。提出支持在有条件的自贸试验区和自贸试验港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探索推出一批有含金量的措施,推动自贸试验区实现更大程度的制度型改革开放。推进重要标准国际突破,以标准“走出去”助力技术、产品、工程、服务“走出去”。支持地方主动谋划认证认可领域对外合作优先事项,打造与产业链供应链深度融合的认证认可服务链,更好地服务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九、在持续优化政务服务方面,《重点举措》提出了哪些代表性的新举措?市场监管部门组建以来,始终致力于为人民群众和经营主体提供优质的政务服务和良好的办事体验,各地也探索形成了很多政务服务样板和典型。但也有部分经营主体反映,办事过程中还存在着各种形式的障碍,一些服务的便利性、集成性、协同性程度还不够。针对这些情况,《重点举措》提出,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结合,持续创新政务服务模式,不断优化政务服务流程,全面提升政务服务水平。在具体措施上,提出持续深化市场准入和退出等“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加强市场监管领域行政许可事项清单管理。开展个体工商户分型分类精准帮扶。以建设审批服务领域行风满意窗口、打造日常监管减负增效新样板、探索推行服务型执法模式、打造贴心服务的12315品牌、实施队伍素质“强基工程”、开展“清廉监管”建设行动等为重点,深化拓展行风建设创新举措。在审批服务、日常监管、行政执法等领域,遴选出一批创新模式、有效做法、典型经验,并加大宣传、复制和推广力度。十、在保障优化营商环境工作开展方面,《重点举措》提出了哪些措施和要求?为推动市场监管部门持续扎实做好优化营商环境工作,《重点举措》主要提出了7点明确要求。一是各地市场监管部门要将优化营商环境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加强组织领导。二是总局相关负责同志定期召开优化营商环境圆桌会议,当面听取行业企业、消费者、专家、基层市场监管部门等对优化营商环境的意见建议,梳理分析重点难点问题,推动问题解决。三是建立市场监管部门上下级高效、便捷的沟通交流机制,畅通市场监管部门优化营商环境意见反映渠道。四是建立优化营商环境专家库、营商环境监督员。依托知名学术机构,强化市场监管营商环境基础理论和实践研究。五是完善营商环境问题分办转办督办机制,推动解决难点问题。对于跨部门、跨区域、跨领域的影响营商环境的问题,要立足职责,主动沟通协调。六是在市场监管优化营商环境领域推广实施“三书一函”(《提醒敦促函》《整改通知书》《约谈通知书》《挂牌督办通知书》)制度。七是鼓励各地探索更多务实管用的优化营商环境制度措施,积累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加快构建与国际通行规则相衔接的营商环境制度体系,持续优化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

    2024-09-10
  • 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科技创新引领标志性产业链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2024—2027年)的通知

    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科技创新引领标志性产业链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2024—2027年)的通知鲁政办字〔2024〕43号各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科技创新引领标志性产业链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2024—2027年)》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2024年4月29日(此件公开发布)科技创新引领标志性产业链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2024—2027年)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发挥科技创新对标志性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的引领作用,服务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建设,特制定本实施方案。一、总体要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聚焦标志性产业链高质量发展需求,系统构建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深度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补齐战略领域核心技术短板,提升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引领构建具有山东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争当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排头兵。二、主要目标到2027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到2.8%左右;聚焦标志性产业链领域,形成200项左右重大创新成果,新增国家、省级高层次人才2400人;全省高新技术企业达到5万家,其中标志性产业链领域占比达到80%;规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的比重达到55%左右,标志性产业链策源能力显著增强,成为拉动全省经济增长的核心引擎。三、产业链科技攻关方向重点围绕集成电路等战略领域,一体化推进关键技术攻关、重大产品研制和示范应用,全面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加快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竞争力强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一)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链。1.集成电路。研究动态可重构芯片设计、纳米微纳光刻、晶圆级芯片封测等技术,发展EDA工具、芯片制造关键材料和装备,研制存储、显示、信息安全、传感器等专用芯片。2.高性能服务器。研发基于国产处理器的AI服务器、液冷服务器等产品,建设国产软硬件适配平台和验证测试环境,开发面向工业仿真、新药创制等领域的先进计算技术和服务平台。3.高端软件与网络通信。研发核心工具软件、基础软件、工业软件及高端应用软件,开发网络空间安全、高效网络存储技术与设备。4.人工智能与大数据。研究机器学习、工业大模型等技术,开发高性能分布式数据分析系统,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智能制造、智能交通、空天信息等领域应用。(二)高端装备产业链。5.工业母机与行业装备。聚焦航空航天、汽车制造及能源环保等领域,突破数控系统和功能部件等技术,开发高端数控机床及石化、节能环保等行业高端装备。6.轨道交通与动力装备。开展柴油内燃机与动力系统、磁悬浮电机节能设备、超大型隧道掘进设备、现代交通设施等研发,突破磁悬浮高速列车、高速动车组、城轨车辆装备成套关键技术。7.新能源汽车。突破动力电池、燃料电池技术,研发电机控制器与减速器深度集成的电驱动一体化总成,驱动电机、动力电机和混合动力变速器,发展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8.工业机器人。突破机器人智能一体化关节柔性协同、智能感知与控制等技术,研发智能工业机器人,面向核电、石化等典型场景的特种机器人。9.无人机。突破飞行器设计与关键材料、动力推进与飞行控制、航路导航与智能避障、侦查探测与反制等技术,研发无人机动力系统、光电探测新型载荷、无人机遥感等产品,推进无人机整机研制、低空服务管理系统建设以及“无人机+”行业应用。(三)新能源装备产业链。10.核能。突破新一代反应堆、先进乏燃料后处理等技术,开展核能综合利用、核电站运维技术与设备研制,推进核岛装备等首台(套)产品研发应用,推进商用超高温气冷堆技术应用示范。11.储能。突破先进电池储能、飞轮储能、电磁储能、新型压缩空气储能等技术,开发高容量磷酸铁锂电池、钠离子电池、固态电池等产品,推进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应用示范。12.太阳能风能。研究钙钛矿等新型太阳能电池材料,突破智能化大型光伏电站、新型高效低成本陆地和海上风力发电技术,研制低风速、大容量、防盐雾风电机组等。13.氢能。研究大规模氢的制、储、运、用一体化关键技术,突破质子交换膜电解水制氢、氢燃料电池发动机集成等技术,研发兆瓦级电解水制氢装置等关键装备。(四)先进材料产业链。14.高性能纤维复合材料。开发低成本规模化制造技术,发展高强高模玻璃纤维,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芳纶、碳纤维、聚酰亚胺纤维等产品,拓宽在轨道交通、风电等行业应用。15.先进金属材料。围绕航天航空、汽车家电等行业需求,突破金属材料设计与仿真、智能化制备与加工等技术,发展高品质特殊钢、铝/镁/铜/钛合金、稀土功能材料等。16.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研发新型光电功能晶体器件,推动大尺寸碳化硅、氮化镓、金刚石单晶及铌酸锂、钽酸锂薄膜等产业化。研发特种水泥、节能安全玻璃、功能陶瓷等产品。(五)船舶和海工装备产业链。17.高技术船舶。研究船型总体设计、绿色能源动力、高强钢焊接等技术,提升船舶船型开发、设计与建造能力,开发主流船舶及高端客滚船、风电安装船、养殖工船等绿色智能船舶。18.高端海工装备。突破海洋信息通信、智能控制等技术,发展海洋油气与新能源装备、深远海养殖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六)高端化工产业链。19.新型高分子材料。面向能源、环境等行业需求,开发聚烯烃弹性体、高性能树脂、特种橡胶、高性能膜材料、特种尼龙及纤维、氟硅新材料、高性能功能涂料等产品。20.煤与石油清洁高效利用。发展绿色合成、二氧化碳规模化捕集封存和利用等绿色低碳先进技术,推动原油催化裂解制烯烃成套技术产业化示范,研发重劣质油清洁高效深度转化利用等高端产品。21.高端功能化学品。面向医药、电子、新能源等领域,大力发展精细化工,突破电子化学品、化工新材料等关键技术,开发医药中间体、新型阻燃材料、高端日用化学品等产品。(七)农机装备产业链。22.智能农机。开展动力、传动、电液及智能控制系统等核心部件研究,突破无人驾驶、机群协同、智能运维与管控等技术,发展新能源大功率拖拉机、大载荷无人机、耕种收机械等装备。(八)医药产业链。23.新药创制。突破新型疫苗、抗体药物、核酸药物等新型生物药物,化学创新药物,高品质仿制药及高端制剂产业化关键技术,瞄准I类药物开展创新药物关键技术与临床研究。24.医疗器械。聚焦精准医疗和个性化医疗需求,研究高端影像诊断、组织修复与再生、监测与康复等技术,研制数字化微创手术及植入设备等高端医疗器械。(九)工程机械产业链。25.工程机械。研发纯电动、静液压、油电混合动力推土机,大吨位装载机与专用挖掘机等产品,实现关键核心部件国产化替代,推进首台(套)工程机械装备示范应用。(十)轻工产业链。26.现代食品。突破营养稳态化靶向递送、风味品质修饰、典型危害物控制、加工工艺适应性改造等技术,推动特医食品、功能食品等研发及产业化应用。27.智能家电。突破家庭智能感知、交互、控制等技术,发展超高清核心部件和基础材料,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与家电产品深度融合,开发高端新型智能家电和特殊用途家电。28.造纸。开发高档特种纸、特种纤维溶解浆等,研究纸与纸基新材料、木质化生物质资源绿色应用、生物可降解分子改造与应用等技术,推进生物工艺在造纸和纸制品等领域产业化应用。(十一)纺织服装产业链。29.高端纺织材料与装备。突破功能纤维产品、产业用纺织品、无水少水印染、绿色制浆及浆纤一体化产业化等技术,研制圆纬针织机、数码喷墨印花机等装备。四、推进措施(一)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提升产业自主可控能力。加强应用导向的基础研究,支持企业设立自然科学基金联合基金,强化共性基础技术供给。坚持“标志性产业链+战略领域+年度榜单”,建立全链条设计、一体化部署的重大科技项目组织实施机制,企业牵头重大项目比例达到80%以上。对技术攻关产出的重大成果,符合条件的优先认定为首台(套)装备、首批次材料、首版次软件,完善政府首购首用、推广应用机制,加速科技成果迭代创新。(省科技厅牵头,省发展改革委、省工业和信息化厅配合)(二)推动创新平台提质增效,引领产业能级跃升。构建使命导向、应用牵引的实验室体系,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等领域建设2—3家省实验室;推进省重点实验室体系化重组和系统化提升,力争标志性产业链布局比重达到70%,其中依托企业建设比重不低于80%。实施提升重大科技创新平台人才效能、支撑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三年行动,支持国家级创新平台承担重大科研任务,高水平建设若干标杆型新型研发机构和产业创新平台,引领高速列车、燃料电池、虚拟现实等领域技术创新。(省科技厅牵头,省发展改革委、省工业和信息化厅配合)(三)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壮大产业发展主力军。开展企业研发“一清零一提升”专项行动,力争到2027年全省标志性产业链领域营业收入5000万元以上的规上工业企业无研发活动实现清零、1亿元以上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达到70%左右。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工程,支持研发投入占比高、复合增长率高、市场占有率高、拥有核心硬科技的“三高一核心”中小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开展省属重点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提升专项行动,完善评估指标体系,精准推动企业提升创新能力。强化企业梯次培育,每年培育600家科技小巨人企业和200家科技领军企业。发挥高新区核心载体作用,支持龙头企业向中小企业开放创新资源和应用场景,强化创新链关键技术、产业链关键产品研发,提升协同创新能力,打造创新型产业集群。(省发展改革委、省科技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国资委按职责分工负责)(四)强化创新人才团队引育,引领科技教育产业协同发展。深入实施领军人才“筑峰计划”,用好顶尖人才引进“直通车”机制。深化泰山人才工程、“外专双百计划”等省级人才工程,精准实施配额制遴选机制。支持全省高校根据产业导向,实施一流学科建设“811”项目,加大卓越工程师培养力度,建强科教融合协同育人联合体。推进职业教育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加大现场工程师和高技能人才培养力度。深化科技奖励和科技人才评价改革试点。完善省市“人才卡”服务协同机制,推动建立强有力的人才服务保障体系。(省委组织部、省教育厅、省科技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按职责分工负责)(五)加快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强化创新成果产业供给。高水平建设山东科技大市场,集聚高校院所、科技企业、服务机构等创新资源,打造科技服务龙头平台。出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指导性意见,持续完善“山东好成果”遴选发布机制,加快布局概念验证中心、中试基地,一体化推进重大成果产出、评价和运用转化。开展专利转化运用专项行动,促进专利产业化运用,推进产业强链增效。搭建全省科研仪器设备信息化管理平台,推动大型科学仪器开放共享、创新券实时抵扣。(省科技厅牵头,省委组织部、省市场监管局配合)(六)加强科技金融服务供给,拓展科创企业融资渠道。发挥政府性引导基金作用,撬动社会资本支持企业技术创新。完善“鲁科贷”“鲁科担”“鲁科保”金融服务体系,优化省科技金融增信平台功能,强化对科技企业信贷支持。优化省科技计划项目支持机制,探索“拨改投”“拨投结合”“先投后股”等支持模式。运用落户补贴、风险补偿等,吸引创投机构落户山东,投早投小投科技。完善产业链金融伙伴机制,推广“金融伙伴+科技辅导员+投行专家”融资服务模式。实施企业上市培育计划,省财政给予相应奖励补助。(省科技厅、人民银行山东省分行牵头,省委金融办、省财政厅、金融监管总局山东监管局配合)(七)深化科技交流合作,培育产业开放创新良好生态。发挥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等作用,加大优势领域新技术、新模式及成套技术产品对外推广应用。到2027年,建设省级“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20家,争创国家“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5家左右。加快建设中国(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布局一批国际科技产业园区。组织高层次人才大赛等活动,吸引来鲁技术转移转化。(省科技厅、省商务厅牵头,省委组织部配合)(八)加速集聚创新要素,健全产业发展保障机制。发挥省委科技委员会牵头抓总作用,建立部门联合推进工作机制,加强科技、产业、人才、金融等政策协同。强化财政科技投入,完善多元化科技创新投入体系。强化土地、能源等要素保障,对科技创新类重大项目、重大平台,依据国土空间规划合理保障用地需求,优先安排用电、用水、能耗排放指标。加强绩效评估,深化督导激励,促进市县创新发展。(省科技厅牵头,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省自然资源厅、省能源局配合)

    2024-08-27
  • 《人民日报》刊发张玉卓署名文章:深化国资国企改革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深化国资国企改革进一步作出重大部署,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于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的重要战略安排。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论述,深刻认识深化国资国企改革的战略意义,牢牢把握改革的正确方向,全力落实好各项关键任务,以更高站位、更大力度把国资国企改革向纵深推进,更好地履行国资国企的新责任新使命,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更大贡献。深刻认识深化国资国企改革的战略意义国有企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是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支柱和依靠力量,在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对于巩固公有制主体地位、更好发挥国有经济战略支撑作用、确保党长期执政和国家长治久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更好履行国有企业功能使命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当前,世界百年变局全方位、深层次加速演进,国际国内形势纷繁复杂,外部环境不确定、难预料成为常态,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任务艰巨繁重。企业兴则国家兴,企业强则国家强。国有企业大多处在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是实现国家战略意图、应对外部环境变化和重大风险挑战的重要力量。要通过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切实把提升国有企业战略功能价值放在优先位置,聚焦国之大者、围绕国之所需,更好发挥科技创新、产业控制、安全支撑作用,以发展的确定性稳大局、应变局、开新局,推动党和国家事业行稳致远。有力提升国有企业活力效率的关键之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国有企业要搞好就一定要改革,抱残守缺不行,改革能成功,就能变成现代企业。党的十八大以来,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取得重大成就,一些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有力破除,全国国资系统监管企业资产总额从2012年的71.4万亿元增长到2023年的317.1万亿元,利润总额从2012年的2.0万亿元增长到2023年的4.5万亿元,规模实力和质量效益明显提升。但必须清醒认识到,一些影响国有企业发展活力和内生动力的顽瘴痼疾尚未完全解决,一些企业仍然存在资产收益率不高、创新能力不足、价值创造能力不强等问题,与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不适应。国有企业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通过深化国资国企改革,以增强活力、提高效率为中心,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不断提升现代企业治理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加快锻造发展方式新、公司治理新、经营机制新、布局结构新的现代新国企。加快推动国有企业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现实需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科技创新深刻重塑生产力基本要素,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近年来,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但同时面临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增多、传统生产力条件下的经济增长模式越来越难以为继等问题,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状况尚未根本扭转,对可能产生颠覆性影响的未来技术、未来产业布局还相对滞后。经济长期增长取决于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企业高质量发展关键要靠创新驱动。要通过深化国资国企改革,着力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不断强化创新策源,加快推动科技创新基础上的产业创新,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开辟新领域新赛道,塑造新动能新优势,为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提供有力支撑。牢牢把握深化国资国企改革的原则要求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深化国资国企改革作出的重大部署,必须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和党的建设的重要论述精神为统领,把好方向、守正创新,切实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坚持党对国有企业的全面领导这一根本原则。坚定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把党的领导贯穿于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各方面全过程,推动企业党的建设与生产经营深度融合,加强国有企业领导班子和干部人才队伍建设,积极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切实发挥高质量党建的引领保障作用。坚持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的总目标。坚持和落实“两个毫不动摇”,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围绕实现高质量发展、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国有企业既坚定不移做大、更意志坚定做强做优,不断发展壮大国有经济,巩固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发挥国有经济引领带动作用,促进各种所有制经济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坚持增强核心功能、提高核心竞争力的改革重点。站位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引导国有企业强化战略安全、产业引领、国计民生、公共服务等功能,聚焦主责主业发展实体经济,提升持续创新能力和价值创造能力,加快向高质量、高效率、可持续的发展方式转变,着力塑造能够持续创造效益的独特竞争优势,培育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切实提升国有企业功能价值,高水平实现经济属性、政治属性、社会属性的有机统一。坚持“放得活”与“管得住”的辩证统一。坚持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持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充分尊重和维护企业法人财产权和经营自主权,把该放的放到位,使国有企业充满生机活力,创新创造的潜能充分激活;坚守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底线,把该管的坚决管住,落实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责任,健全防范国有资产流失的制度,完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系,引导企业依法合规经营,实现国资国企治理现代化。全面落实深化国资国企改革的重点任务深化国资国企改革重在落实。要自觉把深化国资国企改革作为重大责任,与实施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有效衔接,以钉钉子精神抓好贯彻落实,确保改革实效。深入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推动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增强核心功能,提高核心竞争力。完善主责主业管理,制定完善国有企业主责主业动态管理办法,进一步明晰不同类型国有企业功能定位,构建依法履职、分类监管、动态调整、灵活授权的管理机制。健全国有企业投资管理制度,完善投资负面清单,建立投资后评价制度,坚决遏制部分国有企业盲目多元、“铺摊子”倾向。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统筹国有经济重大生产力布局,明确国有资本重点投资领域和方向,推动国有资本向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向关系国计民生的公共服务、应急能力、公益性领域等集中,向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中。健全国有资本合理流动机制,统筹推进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加快调整存量结构,优化增量投向,加强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前瞻性战略性产业领域的投入布局,增加医疗卫生、健康养老、防灾减灾、应急保障等民生领域公共服务有效供给,增强重要能源资源托底作用,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深化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改革,打造国有资本投资布局、整合运作和进退流转的专业化平台,有效发挥投资公司产业投资功能和运营公司资本运作功能,促进存量资产盘活和低效无效资产处置,着力当好长期资本、耐心资本、战略资本。完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绩效评价制度,强化国家重大战略任务和基本民生财力保障。进一步深化分类改革、分类考核、分类核算。完善国有企业分类考核评价体系,根据企业不同功能作用,设置更有针对性、个性化的考核指标,探索实行“一业一策、一企一策”考核,充分体现对科技创新的高度重视,充分体现国家战略导向、战略要求,充分体现对共性量化指标与个体差异性的精准把握。建立国有企业履行战略使命评价制度,建立科学客观、可量化的国有企业功能价值评价体系,对国有企业履行战略使命情况进行定期评价。开展国有经济增加值核算,夯实国民经济结构调整的决策基础。推进能源、铁路、电信、水利、公用事业等行业自然垄断环节独立运营和竞争性环节市场化改革,推动公共资源配置市场化,健全监管体制机制。健全国有企业推进原始创新制度安排。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支持国有企业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融入国家创新体系,积极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大科技项目,牵头或参与国家科技攻关任务,强化项目、基地、人才、资金一体化配置,促进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推动国有企业真正成为原创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成果转化的重要主体。建立多元化资金投入机制,提升原创技术研发投入占比,建立企业研发准备金制度,鼓励开展高风险、高价值基础研究。加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推动科技创新从跟踪型向开创型、引领型转变。发挥国有企业市场需求、集成创新、组织平台优势,推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完善产业链上下游、大中小企业协同创新合作机制,打造创新联合体升级版,推进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化应用的全链条创新,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优化创新生态,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灵活开展股权分红等多种形式中长期激励,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赋权改革,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着力培养造就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着力培养造就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大力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和科学家精神,对科技创新活动给予足够包容支持。完善国资国企管理监督体制机制。完善党领导国资国企工作的各项制度,坚持和加强党中央对国有经济的集中统一领导,强化对国有经济重大战略规划、重要方针政策、重大决策部署的顶层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增强各有关管理部门战略协同,加强政策协调和信息共享,最大程度减少行政干预,形成工作合力。不断健全经营性国有资产出资人制度和集中统一监管制度,打造专责专业的国有资产监管机构,深入推进专业化、体系化、法治化、高效化监管,强化经营性国有资产集中统一监管。完善中国特色国有企业现代公司治理,健全推进国有企业在完善公司治理中加强党的领导的制度机制,创新混合所有制企业党的建设工作机制,提升董事会建设质量,完善外部董事评价和激励约束机制,深化落实三项制度改革,深入实施经理层成员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推动国有企业真正按市场化机制运营。健全更加精准规范高效的收入分配机制,深化国有企业工资决定机制改革,合理确定并严格规范国有企业各级负责人薪酬、津贴补贴等。以党内监督为主导,促进出资人监督和纪检监察监督、巡视监督、审计监督、社会监督等各类监督主体贯通协调,健全国有资产监督问责机制,不断提升监督效能,坚决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2024-08-16
  •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

    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新时代党治国理政新理念新实践的重要标志,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是解决我国资源环境生态问题的基础之策,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内在要求。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现提出如下意见。一、总体要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习近平经济思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道路,以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为引领,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工作中要做到:——坚持全面转型。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将绿色转型的要求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全方位、全领域、全地域推进绿色转型,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坚持协同转型。充分考虑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发展实际,坚持统筹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科学设定绿色转型的时间表、路线图、施工图,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和行业先行探索。——坚持创新转型。强化支撑绿色转型的科技创新、政策制度创新、商业模式创新,推进绿色低碳科技革命,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为绿色转型提供更强创新动能和制度保障。——坚持安全转型。统筹处理好发展和减排、整体和局部、当前和长远、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妥善防范化解绿色转型面临的内外部风险挑战,切实保障粮食能源安全、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更好保障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主要目标是:到2030年,重点领域绿色转型取得积极进展,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基本形成,减污降碳协同能力显著增强,主要资源利用效率进一步提升,支持绿色发展的政策和标准体系更加完善,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取得显著成效。到2035年,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基本建立,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广泛形成,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取得显著进展,主要资源利用效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经济社会发展全面进入绿色低碳轨道,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二、构建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空间格局(一)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健全全国统一、责权清晰、科学高效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严守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优化各类空间布局。健全主体功能区制度体系,推进主体功能综合布局,细化主体功能区划分,完善差异化政策。加快建设以国家公园为主体、自然保护区为基础、各类自然公园为补充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健全海洋资源开发保护制度,系统谋划海洋开发利用,推进陆海协同可持续发展。(二)打造绿色发展高地。加强区域绿色发展协作,统筹推进协调发展和协同转型,打造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增长极和动力源。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完善生态环境协同保护机制,支持雄安新区建设成为绿色发展城市典范。持续推进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探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路径。深入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打造世界级绿色低碳产业集群。推动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建设美丽中国先行区。持续加大对资源型地区和革命老区绿色转型的支持力度,培育发展绿色低碳产业。三、加快产业结构绿色低碳转型(三)推动传统产业绿色低碳改造升级。大力推动钢铁、有色、石化、化工、建材、造纸、印染等行业绿色低碳转型,推广节能低碳和清洁生产技术装备,推进工艺流程更新升级。优化产能规模和布局,持续更新土地、环境、能效、水效和碳排放等约束性标准,以国家标准提升引领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建立健全产能退出机制。合理提高新建、改扩建项目资源环境准入门槛,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盲目上马。(四)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设绿色制造体系和服务体系,不断提升绿色低碳产业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加快培育有竞争力的绿色低碳企业,打造一批领军企业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大力推广合同能源管理、合同节水管理、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等模式和以环境治理效果为导向的环境托管服务。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促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积极鼓励绿色低碳导向的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加快发展。到2030年,节能环保产业规模达到15万亿元左右。(五)加快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转型发展。推进产业数字化智能化同绿色化的深度融合,深化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工业互联网等在电力系统、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建筑建设运行等领域的应用,实现数字技术赋能绿色转型。推动各类用户“上云、用数、赋智”,支持企业用数智技术、绿色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绿色低碳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既有设施节能降碳改造,逐步淘汰“老旧小散”设施。引导数字科技企业绿色低碳发展,助力上下游企业提高减碳能力。探索建立环境污染和气象灾害高效监测、主动预警、科学分析、智能决策系统。推进实景三维中国建设与时空信息赋能应用。四、稳妥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六)加强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加强能源产供储销体系建设,坚持先立后破,推进非化石能源安全可靠有序替代化石能源,持续优化能源结构,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坚决控制化石能源消费,深入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十四五”时期严格合理控制煤炭消费增长,接下来5年逐步减少,在保障能源安全供应的前提下,重点区域继续实施煤炭消费总量控制,积极有序推进散煤替代。加快现役煤电机组节能降碳改造、灵活性改造、供热改造“三改联动”,合理规划建设保障电力系统安全所必需的调节性、支撑性煤电。加大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和增储上产力度,加快油气勘探开发与新能源融合发展。推进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项目建设。(七)大力发展非化石能源。加快西北风电光伏、西南水电、海上风电、沿海核电等清洁能源基地建设,积极发展分布式光伏、分散式风电,因地制宜开发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等新能源,推进氢能“制储输用”全链条发展。统筹水电开发和生态保护,推进水风光一体化开发。积极安全有序发展核电,保持合理布局和平稳建设节奏。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25%左右。(八)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加强清洁能源基地、调节性资源和输电通道在规模能力、空间布局、建设节奏等方面的衔接协同,鼓励在气源可落实、气价可承受地区布局天然气调峰电站,科学布局抽水蓄能、新型储能、光热发电,提升电力系统安全运行和综合调节能力。建设智能电网,加快微电网、虚拟电厂、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建设。加强电力需求侧管理。深化电力体制改革,进一步健全适应新型电力系统的体制机制。到2030年,抽水蓄能装机容量超过1.2亿千瓦。五、推进交通运输绿色转型(九)优化交通运输结构。构建绿色高效交通运输体系,完善国家铁路、公路、水运网络,推动不同运输方式合理分工、有效衔接,降低空载率和不合理客货运周转量。大力推进多式联运“一单制”、“一箱制”发展,加快货运专用铁路和内河高等级航道网建设,推进主要港口、大型工矿企业和物流园区铁路专用线建设,提高绿色集疏运比例,持续提高大宗货物的铁路、水路运输比重。优化民航航路航线,提升机场运行电动化智能化水平。(十)建设绿色交通基础设施。提升新建车站、机场、码头、高速公路设施绿色化智能化水平,推进既有交通基础设施节能降碳改造提升,建设一批低碳(近零碳)车站、机场、码头、高速公路服务区,因地制宜发展高速公路沿线光伏。完善充(换)电站、加氢(醇)站、岸电等基础设施网络,加快建设城市智慧交通管理系统。完善城乡物流配送体系,推动配送方式绿色智能转型。深入实施城市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战略,提升公共交通服务水平。加强人行步道和自行车专用道等城市慢行系统建设。(十一)推广低碳交通运输工具。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推动城市公共服务车辆电动化替代。推动船舶、航空器、非道路移动机械等采用清洁动力,加快淘汰老旧运输工具,推进零排放货运,加强可持续航空燃料研发应用,鼓励净零排放船用燃料研发生产应用。到2030年,营运交通工具单位换算周转量碳排放强度比2020年下降9.5%左右。到2035年,新能源汽车成为新销售车辆的主流。六、推进城乡建设发展绿色转型(十二)推行绿色规划建设方式。在城乡的规划、建设、治理各环节全面落实绿色转型要求。倡导绿色低碳规划设计理念,严守城镇开发边界,控制新增建设用地过快增长,保护和修复绿地、水域、湿地等生态空间,合理规划噪声敏感建筑物集中区域。推进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增强城乡气候韧性。推广绿色建造方式,优先选用绿色建材,深化扬尘污染综合治理。(十三)大力发展绿色低碳建筑。建立建筑能效等级制度。提升新建建筑中星级绿色建筑比例,推动超低能耗建筑规模化发展。加快既有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节能节水降碳改造,推广先进高效照明、空调、电梯等设备。优化建筑用能结构,推进建筑光伏一体化建设,推动“光储直柔”技术应用,发展清洁低碳供暖。(十四)推动农业农村绿色发展。实施农业农村减排固碳行动,优化种养结构,推广优良作物畜禽品种和绿色高效栽培养殖技术,推进化肥、农药等农业投入品减量增效。建立健全秸秆、农膜、农药包装废弃物、畜禽粪污等农业废弃物收集利用处理体系,加强秸秆禁烧管控。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培育乡村绿色发展新产业新业态。因地制宜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有序推进农村地区清洁取暖。七、实施全面节约战略(十五)大力推进节能降碳增效。高水平、高质量抓好节能工作,推动重点行业节能降碳改造,加快设备产品更新换代升级。构建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加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探索开展项目碳排放评价,严把新上项目能耗和碳排放关。推动企业建立健全节能降碳管理机制,推广节能降碳“诊断+改造”模式,强化节能监察。(十六)加强资源节约集约高效利用。完善资源总量管理和全面节约制度,加强水、粮食、土地、矿产等各类资源的全过程管理和全链条节约。落实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发展节水产业,加强非常规水源利用,建设节水型社会。落实反食品浪费法,健全粮食和食物节约长效机制,开展粮食节约行动。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制度,推广节地技术和节地模式,优化存量土地开发利用,提升海域空间利用效率。加强矿产资源勘查、保护和合理开发,提高开采效率,加强低品位资源利用。(十七)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深入推进循环经济助力降碳行动,推广资源循环型生产模式,大力发展资源循环利用产业,推动再制造产业高质量发展,提高再生材料和产品质量,扩大对原生资源的替代规模。推进生活垃圾分类,提升资源化利用率。健全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强化废弃物分类处置和回收能力,提升再生利用规模化、规范化、精细化水平。到2030年,大宗固体废弃物年利用量达到45亿吨左右,主要资源产出率比2020年提高45%左右。八、推动消费模式绿色转型(十八)推广绿色生活方式。大力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理念和消费方式,将绿色理念和节约要求融入市民公约、村规民约、学生守则、团体章程等社会规范,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开展绿色低碳全民行动,引导公众节约用水用电、反对铺张浪费、推广“光盘行动”、抵制过度包装、减少一次性用品使用,引导公众优先选择公共交通、步行、自行车等绿色出行方式,广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推动解决噪声、油烟、恶臭等群众身边的环境问题,形成崇尚生态文明的社会氛围。(十九)加大绿色产品供给。引导企业开展绿色设计、选择绿色材料、推行绿色制造、采用绿色包装、开展绿色运输、回收利用资源,降低产品全生命周期能源资源消耗和生态环境影响。建立健全绿色产品设计、采购、制造标准规范,加强绿色产品认证与标识体系建设,完善能效、水效标识制度,建立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和产品碳标识认证制度。加强绿色产品和服务认证管理,完善认证机构监管机制,培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绿色认证机构。(二十)积极扩大绿色消费。健全绿色消费激励机制。优化政府绿色采购政策,拓展绿色产品采购范围和规模,适时将碳足迹要求纳入政府采购。引导企业执行绿色采购指南,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立绿色供应链,带动上下游企业协同转型。支持有条件的地区通过发放消费券、绿色积分等途径,鼓励企业采取“以旧换新”等方式,引导消费者购买绿色产品。开展新能源汽车和绿色智能家电、节水器具、节能灶具、绿色建材下乡活动,加强配套设施建设和售后服务保障。鼓励用户扩大绿色能源消费。九、发挥科技创新支撑作用(二十一)强化应用基础研究。建立前沿引领技术、颠覆性技术的预测、发现、评估和预警机制,适度超前布局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组建一批全国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创新平台,实施一批国家重大前沿科技项目,着力加强绿色低碳领域应用基础研究,激发颠覆性技术创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优化高校学科专业设置,夯实绿色转型智力基础。(二十二)加快关键技术研发。推进绿色低碳科技自立自强,将绿色转型相关技术作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相关重点专项的重要支持方向,聚焦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低碳零碳工艺流程再造、新型电力系统、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资源节约集约与循环利用、新污染物治理等领域,统筹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支持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联合体,加大对中小企业绿色低碳技术研发的资助力度,鼓励各类所有制企业参与相关国家科技计划。(二十三)开展创新示范推广。发挥创新对绿色转型的关键引领作用。开展多层次试点,推进工业、能源、交通运输、城乡建设、农业等重点领域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施绿色低碳先进技术示范工程,加快先进适用技术示范应用和推广。完善绿色低碳技术评估、交易体系和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探索有利于绿色低碳新产业新业态发展的商业模式,加强绿色低碳技术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十、完善绿色转型政策体系(二十四)健全绿色转型财税政策。积极构建有利于促进绿色低碳发展和资源高效利用的财税政策体系,支持新型能源体系建设、传统行业改造升级、绿色低碳科技创新、能源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推广等领域工作。落实环境保护、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车船税收优惠。完善绿色税制,全面推行水资源费改税,完善环境保护税征收体系,研究支持碳减排相关税收政策。(二十五)丰富绿色转型金融工具。延长碳减排支持工具实施年限至2027年年末。研究制定转型金融标准,为传统行业领域绿色低碳转型提供合理必要的金融支持。鼓励银行在合理评估风险基础上引导信贷资源绿色化配置,有条件的地方可通过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支持绿色信贷发展。鼓励地方政府通过多种方式降低绿色债券融资成本。积极发展绿色股权融资、绿色融资租赁、绿色信托等金融工具,有序推进碳金融产品和衍生工具创新。发展绿色保险,探索建立差别化保险费率机制。(二十六)优化绿色转型投资机制。创新和优化投资机制,鼓励各类资本提升绿色低碳领域投资比例。中央预算内投资对绿色低碳先进技术示范、重点行业节能降碳、资源高效循环利用、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重点项目积极予以支持。引导和规范社会资本参与绿色低碳项目投资、建设、运营,鼓励社会资本以市场化方式设立绿色低碳产业投资基金。支持符合条件的新能源、生态环境保护等绿色转型相关项目发行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二十七)完善绿色转型价格政策。深化电力价格改革,完善鼓励灵活性电源参与系统调节的价格机制,实行煤电容量电价机制,研究建立健全新型储能价格形成机制,健全阶梯电价制度和分时电价政策,完善高耗能行业阶梯电价制度。完善居民阶梯水价、非居民用水及特种用水超定额累进加价政策,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支持地方完善收费模式,推进生活垃圾处理收费方式改革,建立城镇生活垃圾分类和减量激励机制。(二十八)健全绿色转型市场化机制。健全资源环境要素市场化配置体系,完善交易制度规范及登记、出让、转让、抵押等配套制度,探索基于资源环境权益的融资工具。健全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推进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和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建设,健全法规制度,适时有序扩大交易行业范围。完善绿色电力证书交易制度,加强绿电、绿证、碳交易等市场化机制的政策协同。(二十九)构建绿色发展标准体系。建立碳达峰碳中和标准体系,推进基础通用标准及碳减排、碳清除相关标准制定修订,制定企业碳排放和产品碳足迹核算、报告、核查等标准。加快节能标准更新升级,提升重点产品能耗限额要求,扩大能耗限额标准覆盖范围。完善可再生能源标准体系和工业绿色低碳标准体系,建立健全氢能“制储输用”标准。十一、加强绿色转型国际合作(三十)参与引领全球绿色转型进程。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海洋污染治理、生物多样性保护、塑料污染治理等领域国际规则制定,推动构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环境气候治理体系。推动落实全球发展倡议,加强南南合作以及同周边国家合作,在力所能及范围内为发展中国家提供支持。(三十一)加强政策交流和务实合作。拓展多双边对话合作渠道,加强绿色发展领域的多边合作平台建设,大力宣传中国绿色转型成效,积极借鉴国际经验。加强绿色投资和贸易合作,推进“绿色丝绸之路”建设,深化与有关国家务实合作,提高境外项目环境可持续性,鼓励绿色低碳产品进出口。加强绿色技术合作,鼓励高校、科研机构与外方开展学术交流,积极参与国际大科学工程。加强绿色标准与合格评定国际合作,参与相关国际标准制定修订,推动与主要贸易伙伴在碳足迹等规则方面衔接互认。十二、组织实施(三十二)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在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加快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把党的领导贯彻到工作的全过程和各方面。各地区各部门要明确本地区本部门绿色转型的重点任务,结合实际抓好本意见贯彻落实。各相关单位、人民团体、社会组织要积极推进本领域绿色转型工作。国家发展改革委要加强统筹协调,会同有关部门建立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全面转型新机制,制定实施碳达峰碳中和综合评价考核制度,科学开展考核,加强评价考核结果应用。重要情况及时按程序向党中央、国务院请示报告。(三十三)加强法治保障。各有关单位要加快推进生态环境法典和能源法、节约能源法、电力法、煤炭法、可再生能源法、循环经济促进法等法律法规制定修订工作,研究制定应对气候变化和碳达峰碳中和专项法律。落实民法典绿色原则,引导民事主体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健全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依法开展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领域公益诉讼,完善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和修复机制。

    2024-08-12
  • 关于进一步强化碳达峰碳中和标准计量体系建设行动方案(2024—2025年)的通知

    国家发展改革委市场监管总局生态环境部关于进一步强化碳达峰碳中和标准计量体系建设行动方案(2024—2025年)的通知发改环资〔2024〕1046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发展改革委、市场监管局(厅、委)、生态环境厅(局):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碳达峰碳中和的重大战略决策,深入实施《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和《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计量发展规划(2021—2035年)》,落实《建立健全碳达峰碳中和标准计量体系实施方案》各项任务部署,充分发挥计量、标准作用,有效支撑我国碳排放双控和碳定价政策体系建设,制定本行动方案。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总体目标  按照系统推进、急用先行、开放协同的原则,围绕重点领域研制一批国家标准、采信一批团体标准、突破一批国际标准、启动一批标准化试点。2024年,发布70项碳核算、碳足迹、碳减排、能效能耗、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国家标准,基本实现重点行业企业碳排放核算标准全覆盖。2025年,面向企业、项目、产品的三位一体碳排放核算和评价标准体系基本形成,重点行业和产品能耗能效技术指标基本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建设100家企业和园区碳排放管理标准化试点。  按照统筹发展、需求牵引、创新突破的原则,加强碳计量基础能力建设,完善碳计量体系,提升碳计量服务支撑水平。2025年底前,研制20项计量标准和标准物质,开展25项关键计量技术研究,制定50项“双碳”领域国家计量技术规范,关键领域碳计量技术取得重要突破,重点用能和碳排放单位碳计量能力基本具备,碳排放计量器具配备和相关仪器设备检定校准工作稳步推进。  二、重点任务  (一)加快企业碳排放核算标准研制。加快推进电力、煤炭、钢铁、有色、纺织、交通运输、建材、石化、化工、建筑等重点行业企业碳排放核算标准和技术规范的研究及制修订,制定温室气体审定核查、低碳评价等相关配套技术规范,支撑企业碳排放核算工作,有效服务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制定面向园区的碳排放核算与评价标准。  (二)加强产品碳足迹碳标识标准建设。发布产品碳足迹量化要求通则国家标准,统一具体产品的碳足迹核算原则、核算方法、数据质量等要求。加快研制新能源汽车、光伏、锂电池等产品碳足迹国家标准,服务外贸出口新优势。开展电子电器、塑料、建材等重点产品碳足迹标准研制。研究制定产品碳标识认证管理办法,研制碳标识相关国家标准。  (三)加大项目碳减排标准供给。开展能效提升、可再生能源利用、余能利用、甲烷减排与利用等典型项目碳减排量核算标准研制工作。条件成熟时,推动将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方法学纳入国家标准体系,支撑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建设和企业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ESG)信息披露等应用场景。  (四)推动碳减排和碳清除技术标准攻关。加快氢冶金、原料替代、热泵、光伏利用等关键碳减排技术标准研制,在降碳技术领域采信一批先进的团体标准。制定生态碳汇、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碳清除技术标准,尽快出台碳捕集利用与封存量化与核查、相关术语等通用标准。抓紧构建二氧化碳捕集、运输、地质封存全链条标准体系。  (五)提高工业领域能耗标准要求。修订提高钢铁、炼油、燃煤发电机组、制浆造纸、工业烧碱、稀土冶炼等重点行业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标准,全面提升能效水平,基本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修订完善能源计量、监测、审计等节能配套标准。  (六)加快产品能效标准更新升级。对标国际先进水平,修订升级工业通用设备、制冷和供暖设备、办公设备、厨房电器、照明器具产品能效标准,扩大能效产品覆盖范围,加快研制电动汽车充电桩、第五代移动通信(5G)基站设备等新型基础设施能效标准,将高压电机、服务器等产品纳入能效标识管理,研究出台数据中心能效标识实施细则。  (七)加强重点产品和设备循环利用标准研制。制定汽车、电子产品、家用电器等回收拆解标准,研究制定农用机械零部件回收利用相关标准。开展退役光伏设备、风电设备、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标准研制,加大新能源产品设备的绿色设计标准供给,加快研制再生塑料、再生金属标准。按照《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通则》要求,研制钢铁、化工、建材等重点行业清洁生产评价系列国家标准。  (八)扩大绿色产品评价标准供给。修订绿色产品评价通则,增加低碳指标,建立分级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制定绿证和绿色电力消费相关标准。在消费品基础上,制定钢管、建材、染料等工业品绿色产品评价国家标准,修订卫生陶瓷、建筑陶瓷、纸和纸制品等绿色产品评价标准。充分利用市场资源,将技术领先、市场成熟度高的团体标准纳入绿色产品评价标准清单。  (九)加强碳计量基础能力建设。面向完善碳排放统计核算和碳监测的需要,布局建设一批计量标准和标准物质,加快碳达峰碳中和相关量值传递溯源体系建设,建立碳达峰碳中和相关计量基准、计量标准和标准物质名录,持续做好碳相关计量器具的检定校准工作。  (十)加强“双碳”相关计量仪器研制和应用。加快高精度多组分气体快速分析探测仪、光谱仪等碳核算、碳监测相关计量仪器的研制。组织对国产碳排放在线监测系统(CEMS)开展计量性能测试评价。  (十一)加强计量对碳排放核算的支撑保障。制定重点排放单位碳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规范,推动企业碳排放计量器具配备。优化相关行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和报告指南,强化碳核算数据优先来源于计量器具的要求。充分发挥国家能耗在线监测系统作用,鼓励企业利用第五代移动通信(5G)、区块链等技术手段建立能源和碳排放数据采集和分析系统。按照国家温室气体排放因子数据库建设需求,探索建立国家温室气体排放因子计量实测验证平台。  (十二)开展共性关键碳计量技术研究。开展碳排放在线监测计量不确定度评定方法研究,持续开展基于激光雷达、区域和城市尺度反演等碳排放监测计量技术研究与应用,开展烟气捕集端碳捕集利用与封存关键计量技术研究,为碳排放统计核算、碳排放在线监测、低碳技术研究等提供计量支撑。  (十三)加强重点领域计量技术研究。推动加强火电、钢铁、水泥、石化、化工、有色等重点行业和领域碳计量技术研究,开展碳排放直测方法与核算法的比对研究、天然气排放因子实测研究等,在火电领域研制烟气排放连续监测系统气体浓度校准装置,不断提升碳排放和碳监测数据准确性和一致性。  (十四)加强碳计量中心建设。推动国家碳计量中心建设,研究制定《关于加强国家碳计量中心建设的指导意见》,强化国家碳计量中心顶层制度设计和建设任务推进。研究制定碳计量能力建设指导目录,指导计量技术机构和重点排放单位加强碳计量能力建设,不断提升碳计量能力水平。  (十五)完善“双碳”相关计量技术规范。加强“双碳”计量技术规范制修订,编制重点排放单位碳计量审查规范、固定污染源二氧化碳排放连续监测系统校准、煤化工生产企业碳计量器具配置与管理等计量技术规范。  (十六)加强能源计量监督管理。组织各地区对建筑建材、石化化工、能源、钢铁等传统行业以及数据中心、公共机构等重点领域开展能源计量审查,帮助用能单位解决节能减排降碳计量难题,不断提升用能单位能源计量管理水平和能力。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统筹协调。国家发展改革委落实“双碳”有关协调职责,会同有关部门在碳达峰碳中和政策文件制定中强化相关计量、标准要求,推动各项政策要求落地见效。充分发挥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标准化总体组、全国碳达峰碳中和计量技术委员会及全国碳排放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作用,各有关部门结合分管领域加强协同联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集中推进重点任务落实,有效形成工作合力。  (二)强化宣贯培训。开展碳核算、碳减排相关计量、标准知识的宣贯培训,增强企业计量意识和能力水平,在企业形成学标准、用标准的氛围。推动重点用能和碳排放单位建立碳排放管理制度,设立用能和碳排放管理岗位以及专门的计量、标准化人员。鼓励企业与相关高校、专业机构合作举办碳达峰碳中和计量、标准方面的专业人才培训班。  (三)开展先行先试。面向企业和园区开展碳排放管理标准化试点,鼓励企业建立碳排放标准管理体系,助力碳排放“算得出、算得准”,引导企业应用先进减排技术,推动碳排放“减得掉、减得下”,到2025年建设100家试点企业和园区。推动企业加强碳计量体系建设,强化碳计量要求,在山东、浙江等地组织200家以上企业开展碳计量审查试点。组织开展零碳园区计量试点和能源资源计量经验交流。  (四)加大经费支持。各级财政通过设立专项资金等方式加大对碳计量基础能力建设、基础通用和急用先行标准的支持力度。统筹利用资金渠道,积极引导社会资本投入,支持碳排放统计核算和碳监测关键计量技术研究、仪器设备研发和应用、计量技术规范制定等。  (五)深化国际合作。持续推进应对气候变化计量、标准领域国际合作,充分发挥我国专家在国际计量和标准化组织中关键作用,不断提升我国在应对气候变化领域中的参与度和贡献度。持续开展国际标准适用性分析,在电动汽车、新型电力系统、生态碳汇等领域提出一批国际标准提案,加强新领域新技术国际合作。国家发展改革委市场监管总局生态环境部2024年7月14日

    2024-08-09
  • 中国产权协会加强行业诚信信息公示管理

    为促进我国产权行业诚信体系建设,推动行业自律,近日,中国企业国有产权交易机构协会(以下简称“中国产权协会”)印发《产权行业诚信信息公示管理办法》,通过对各机构的基本信息、良好信息和不良信息进行征集和信用评定,将诚实守信机构和严重失信机构向社会公示,在一定时间内对公示机构进行相应激励或惩戒。据了解,产权行业诚信信息公示名单包括产权行业诚实守信机构名单和产权行业严重失信机构名单。其中,守信机构认定依据包括,受到县(市、区)级以上管理部门表彰的或考评结果良好的机构,或从基础能力、财务能力等六大维度评出的经济偿付能力强、信用状况好、信用体系完善、履约能力强、违约风险小的机构,获评行业信用评价等级AAA的,或其他诚实守信行为受到县(市、区)级以上政府表彰或对社会有突出贡献的。失信机构认定依据包括,被列入最高人民法院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库、市场监督管理严重违法失信名单、统计严重失信企业信息名单、重大税收违法失信主体名单、“信用中国”高频失信市场主体信息公示专栏,或其他根据法律、法规或者党中央、国务院政策文件依法公开的严重失信主体名单的机构。对于入选守信名单的机构,中国产权协会将采取加大宣传、信用加分、优先推荐产权市场业务等措施进行激励。对于列入失信名单的机构,将实施督促开展信用修复、通报上级有关主管部门等措施,鼓励机构通过积极整改、消除不良社会影响、取得社会认同等方式自主修复失信记录,直至退出失信名单。

    2024-08-03
  • 国务院国资委7月关于产权管理相关问题的咨询

    2024年7月国资委网站政务咨询栏目部分网友提出的咨询,我们初步做出了认真的回应,现选择五条关注度高、点击量高的问题,再次推荐分享。热度较高的五大问题如下:1.关于32号令第四条国控企业认定中“最大股东”理解问题的咨询2.关于国有全资公司转让有限合伙企业份额是否需进场交易问题的咨询3.关于国有控股企业认定问题的咨询4.关于《企业国有资产交易监督管理办法》问题的咨询5.关于中央企业所属企业范围问题的咨询回复如下:1.关于32号令第四条国控企业认定中“最大股东”理解问题的咨询2.关于国有全资公司转让有限合伙企业份额是否需进场交易问题的咨询3.关于国有控股企业认定问题的咨询4.关于《企业国有资产交易监督管理办法》问题的咨询5.关于中央企业所属企业范围问题的咨询

    2024-08-01
  • 国务院国资委权威解答:国有控股企业和国有实际控制企业如何区分等10个热点问题

    国资委网站政务咨询栏目针对网友提出的咨询进行解答,现就2023年6月的热点问答进行分享学习。问题索引1.关于国有控股企业和国有实际控制企业如何区分的咨询2.关于国有企业“两金”具体含义的咨询3.关于国有股权转让相关情况的咨询4.关于32号令非公开协议转让相关问题的咨询5.关于《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办法》研发投入统计口径的咨询6.党内法规是否属于合规范畴?7.关于国有企业中党员人数较少应如何管理的咨询8.关于营业现金比率中的营业收入是否含税的问题咨询9.关于央企违规经营投资责任追究相关细则问题的咨询10.关于央企境外子企业在境外(赞比亚)上市审批监管有关要求的咨询①关于国有控股企业和国有实际控制企业如何区分的咨询问题:国家出资企业、国有控股企业和国有实际控制企业该如何界定?国有绝对控股企业与国有相对控股企业该如何界定?国有相对控股企业与国有实际控制企业该如何界定呢?如果A公司为国有全资企业,持有B公司30的股份且为第一大股东可以实际支配企业,请问B为何种性质的企业,是国有相对控股企业还是国有实际控制企业?此外B公司的全资子公司C为何种类型的企业?国资委回复:一、根据《企业国有资产交易监督管理办法》(国资委财政部令第32号,以下简称32号令)规定,国家出资企业是指国家直接出资管理的一级企业。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和国有实际控制企业按照32号令第四条进行判定。原则上,国有股东持股比例大于50%为国有绝对控股企业。国有股东持股比例未超过50%,但能对其实际支配控制的企业为国有相对控股企业或国有实际控制企业。二、根据您提供的信息,B公司为国有实际控制企业,其全资子公司C也为国有实际控制企业。②关于国有企业“两金”具体含义的咨询问题:国有企业两金新准则下包含合同资产吗?应收账款和存货考虑减值的部分吗,是按账面价值还是账面余额?不含其他应收款吗?国资委回复:近年来,为推动中央企业减少资金占压,降低运营成本和风险,实现提质增效稳增长,国资委指导中央企业持续开展“两金”管控工作,提升周转效率。一是考虑中央企业行业分布广泛,工作中聚焦存货和应收账款科目,督促企业立足自身业务实际,采取有力有效管控举措;二是“两金”按账面净额衡量,督促企业及时足额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夯实资产质量;三是对合同资产、其他应收款等,督促企业及时推动计价确权,加大清收力度,防范损失风险。③关于国有股权转让相关情况的咨询问题:根据公司法第71条,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之间可以相互转让其全部或者部分股权。股东向股东以外的人转让股权,应当经其他股东过半数同意。股东应就其股权转让事项书面通知其他股东征求同意,其他股东自接到书面通知之日起满三十日未答复的,视为同意转让。其他股东半数以上不同意转让的,不同意的股东应当购买该转让的股权。而根据《企业国有资产交易监督管理办法》第二条规定,企业国有资产交易应当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有利于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调整优化,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作用,遵循等价有偿和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在依法设立的产权交易机构中公开进行。当国有股东转让持有的国有股权时,如其它股东不同意对外转让且购买股权时,是否仍需在产权交易机构公开对外转让?国资委回复:国有及国有控股、实际控制企业国有产权转让应按照《企业国有资产交易监督管理办法》(国资委财政部令第32号,以下简称32号令)和《企业国有资产评估管理暂行办法》(国资委令第12号)等规定履行决策、审计评估等程序,通过产权交易机构公开进行。同等条件下,原股东有优先购买权。 ④关于32号令非公开协议转让相关问题的咨询问题:《企业国有资产交易监督管理办法》第三十一条(二)规定,同一国家出资企业及其各级控股企业或实际控制企业之间因实施内部重组整合进行产权转让的,经该国家出资企业审议决策,可以采取非公开协议转让方式。请问如果A公司为国有全资公司,其将持有的B公司(国有参股公司,非控股)股权转让给A(担任有限合伙人,持股95)与自然人C(担任执行事务合伙人,持股5)设立的D有限合伙企业,D有限合伙实际为国资控制的平台,请问该次转让是否可以适用31条的非公开协议转让的规定呢?  国资委回复:不适用。《企业国有资产交易监督管理办法》(国资委财政部令第32号)规范的对象是国有公司制企业,不包括有限合伙企业。 ⑤关于《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办法》研发投入统计口径的咨询问题:《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办法》(国资委令第40号)第十六条:在计算经济效益指标时,可将研发投入视同利润加回。请问这里的研发投入指什么?是指研发投入强度指标的分子么,还是指利润表里研发费用的金额,是否不含资本化的金额?国资委回复:对净利润考核完成值的计算,加回研发投入的口径是指企业财务报表中“期间费用”项下的“研发费用”;对经济增加值的计算,加回研发投入的口径是指企业财务报表中“期间费用”项下的“研发费用”和当期确认为无形资产的开发支出。⑥党内法规是否属于合规范畴?问题:《中央企业合规管理办法》第三条:本办法所称合规,是指企业经营管理行为和员工履职行为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监管规定、行业准则和国际条约、规则,以及公司章程、相关规章制度等要求。第七条:中央企业应当严格遵守党内法规制度,企业党建工作机构在党委(党组)领导下,按照有关规定履行相应职责,推动相关党内法规制度有效贯彻落实。个人理解:从第三条看,党内法规不属于合规范畴;第七条表述的意思是在合规管理工作中要贯彻落实党内法规,是一个工作要求,而不是将党内法规纳入合规管理。是否正确?国资委回复: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已经形成比较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由于党内法规与企业规章制度等在责任主体、适用范围、工作方式等方面存在较大区别,结合中央企业实际,《中央企业合规管理办法》第七条规定,企业党建等部门在党委(党组)领导下,按照有关规定履行相应职责,推动相关党内法规制度有效贯彻落实。综上,党内法规属于合规范畴。⑦关于国有企业中党员人数较少应如何管理的咨询问题:按照党章及国企改革相关要求,国企章程中要明确党建工作总体要求及党组织机构设置、职责分工等内容。党员不足三人的国企没有设立党支部,公司章程中应如何规定相关内容,党建工作应如何开展?党员数量达到三人,但是只有三到五人,每个公司成立党支部数量较多不方便管理,是否可以将几个公司的党员合并到一个支部?国资委回复:《中国共产党国有企业基层组织工作条例(试行)》明确,国有企业应当将党建工作要求写入公司章程,写明党组织的职责权限、机构设置、运行机制、基础保障等重要事项。《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试行)》明确,党组织设置一般以单位、区域为主,以单独组建为主要方式。凡是有正式党员3人以上的,都应当成立党支部。同时明确,正式党员不足3人的单位,应当按照地域相邻、行业相近、规模适当、便于管理的原则,成立联合党支部。联合党支部覆盖单位一般不超过5个。   ⑧关于营业现金比率中的营业收入是否含税的问题咨询问题:2023年中央企业考核指标体系“一利五率”中新增营业现金比率,为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营业收入,此处的营业收入需包含销项税额吗?国资委回复:营业现金比率中的营业收入为不含税收入。⑨关于央企违规经营投资责任追究相关细则问题的咨询问题:《中央企业违规经营投资责任追究实施办法(试行)》(国资委令第37号)文件中第三章第十八条提到,对中央企业违规经营投资造成的资产损失,在调查核实的基础上,依据有关规定认定资产损失金额以及对企业、国家和社会等造成的影响。文中提到的“有关规定”指的是哪些规定?对损失的界定,有没有相关文件细则能明确认定到底出现何种情况可以算作资产损失?国资委回复:一、中央企业违规经营投资造成的资产损失,资产损失金额及影响,可根据司法、行政机关等依法出具的书面文件,具有相应资质的会计师事务所、资产评估机构、律师事务所、专业技术鉴定机构等专业机构出具的专项审计、评估或鉴证报告,以及企业内部证明材料等,进行综合研判认定。“有关规定”包括司法、行政机关开展司法、执法工作,专业机构进行专业鉴证,国有资产监管以及企业经营管理中依据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二、37号令对资产损失的认定作出规定,目前未出台资产损失认定专门细则。⑩关于央企境外子企业在境外(赞比亚)上市审批监管有关要求的咨询问题:国资委对于央企境外子企业在境外(赞比亚)上市是否有监管、审批或备案等要求?国资委回复:中央企业境外子企业在境外上市应按照《上市公司国有股权监督管理办法》(国资委财政部证监会令第36号,以下简称36号令)及《关于进一步明确非上市股份有限公司国有股权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国资厅产权〔2018〕760号)相关规定,在上市前进行国有股东标识管理。上市后股份公司国有股权管理应当执行36号令相关规定。

    2024-07-05
  • 国赢大数据公司召开三季度经营形势分析会

    10月9日,山东国赢大数据产业有限公司召开三季度经营形势分析会,会议传达了集团三季度经济运行分析会会议精神,分析研究公司各项重点工作,总结整体运行情况,研判当前形势,全面部署下一步工作。公司总经理李厚明主持会议并讲话。会议指出,面对严峻复杂的经济形势,在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下,各项重点工作有序推进,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距离完成全年预算目标仍有较大差距。公司上下要切实增强紧迫感、责任感、危机感,牢固树立高质量发展理念,坚定信心、鼓足干劲,对标对表、加压奋进,确保圆满完成全年各项目标任务。  会议强调,一要强化服务意识,树立乙方思维。深化“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积极做好集团软、硬件IT基础设施的安全运营工作。时刻保持高度的责任心和服务热情,积极响应客户需求,主动解决客户关切。二要勤于学习,深入钻研。要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提高自身技术水平,掌握前沿技术动态,钻研业务知识,为集团数字化工作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三要树立有解思维,增强解决问题能力。要勇于担当、敢于创新,面对问题要有舍我其谁的魄力,主动思考、积极应对,努力寻求最佳解决方案。四要干字当头,众志成城。对于上级布置的任务和安排的工作,要迅速响应、高效执行,要有奉献精神,做到小事不隔天、大事加班干。要加强公司内外部协同,解放思想,打好主动仗和攻坚战,确保高标准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2024-10-11
  • 2024-10-10
  • “映山红”献礼“中国红”:山东招标映山红青年先锋队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充分展现省属企业团员青年良好的精神风貌,擦亮“好客山东”金字招牌,近日,山东招标股份有限公司“映山红”青年先锋队前往天下第一泉风景区、山东手造展示体验中心开展志愿服务活动,表达对伟大祖国的真挚热爱和美好祝福。

    2024-10-01
  • 2024-09-30
  • 山东招标受邀参加第五届全国建设工程招标代理机构高层论坛并荣获“2022——2023年度先进集体”

         近日,第五届全国建设工程招标代理机构高层论坛在天津召开,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等相关部门领导出席并发言,山东招标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山东招标”)受邀参加,并荣获2022——2023年度先进集体,山东招标董事长高秋阳、招标八部总经理徐华荣获2022——2023年度先进工作者。    当下是探索推进招标投标制度改革,推进建筑市场数字化治理,助力建筑市场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面临新形势、新业务、新要求,作为省内招标领域头部企业,山东招标将不断规范企业治理、狠抓经营管理,以优质高效的服务水准、丰富的项目管理经验和专业的技术优势取胜市场,以排头兵的姿态书写走在前的“改革答卷”,用实际行动促进招标采购事业高质量发展。

    2024-09-29
  • 2024-09-27
  • 蓝产权首批公安局罚没资产高效处置

        近日,日照市公安局日照经济技术开发区分局(下称“开发区公安局”)786部罚没手机通过山东蓝色经济区产权交易有限公司暨日照市公共资源(国有产权)交易中心(下称“蓝产权”)高效处置,该项目挂牌价8.1336万元,成交价9.8336万元,溢价1.7万元,溢价率达20.9%。    蓝产权在积极配合开发区公安局做好合规管理及风险控制的同时,充分发挥平台的价值发现和资源聚集优势,为该批资产处置提供清点评估、项目推介、组织看样、竞拍咨询、资产移交、交易价款国库划转等全流程一体化服务。为了最大程度实现资产保值增值,蓝产权在全国范围内通过多渠道宣传推广,为该项目寻找到包括广西、深圳、青岛、临沂以及日照地区在内的20余家意向购买人前来看样、竞拍。蓝产权通过山东产权“网络动态报价系统”竞拍模式,打破了地域限制,提高了社会参与度,经过34轮次的激烈竞拍,最终该项目成功溢价受让,在开发区公安局执法人员的监督下,蓝产权与受让方完成资产移交。    日照地区罚没资产进场交易是对《山东省公共资源交易目录》的有效落实,也是防范罚没资产闲置、贬值、流失,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重要措施。下一步,蓝产权将持续深耕专业领域,充分发挥平台优势,不断优化交易流程,为日照地区罚没资产高效处置注入全新动力,为执法部门罚没资产的有效管理提供产权力量‌。

    2024-09-18
  • 2024-09-13
  • 2024-09-06
  • 2024-09-05
  • 山东招标再获多项殊荣

        近日,在“《招标投标法》颁布施行25周年系列活动暨2024(第18届)招投标领域年度聚焦活动”中,山东招标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山东招标”)凭借卓越的综合实力和品牌影响力荣获“2024招标代理行业综合实力百强”“2024国有招标代理机构30强”“2024招标代理行业企业文化管理创新奖”,徐华、李慧贤、王华山荣获“《招标投标法》颁布施行25周年招标代理行业优秀职业经理人”,孔凡勇、连伟波荣获“《招标投标法》颁布施行25周年优秀造价工程师”,车新建、刘芳、孙霏、王俊哲、王笑音、赵泽宇、于梦雨、王丹丹荣获“《招标投标法》颁布施行25周年优秀招标师”荣誉称号。    此次获奖再次彰显山东招标始终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创新为驱动,以服务为基础,以客户为中心的核心价值理念,擦亮了“山东招标”这块金字招牌。在接下来的发展中,山东招标将再接再厉,始终以专业化的服务为客户排忧解难,为社会赋能,不断提升服务理念,着力提升企业综合实力,以不懈奋斗的精神继续在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道路上奋勇向前,为产权集团高质量发展贡献“山招力量”!

    2024-08-27
  • 2024-08-26
  • “疫情防控,数据赋能”——山东产权在行动

    近日,山东产权交易集团旗下山东数据交易有限公司协同德州等地市政府启动“疫情防控,数据赋能”专题行动试点工作,利用大数据开发技术,将健康码、疫苗接种、核酸检测等数据互联互通,实现被核验人员的健康状况实时查询,有效解决防疫场景复杂、防疫任务繁重,健康码核验、核酸和疫苗接种数据支撑不足,疫情流调难等问题。以“数”防疫,让疫情防控有精度更有温度。 如今,对健康码的核验已经成为常规的疫情防控手段,然而在实际操作中经常会遇到用户没有智能手机、不会操作、网络不畅等问题。山东数据将身份证验证、健康码状态查询、疫苗接种、核酸检测等多种功能开发于一体,用户只需出示身份证即可高效完成“人、证、码”三合一验证。山东数据通过对数据的汇集使用,赋能疫情防控,大大提升疫情防控信息化水平,减轻一线管理人员的工作压力。同时为群众带来了更加高效、便捷、舒适的办事体验,实现智慧防疫和便民服务“两不误”。

    2022-04-18

  • 守土有责、守土尽责!山东产权交易集团致全体干部职工的倡议书

    山东产权交易集团全体干部职工:为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上的讲话精神,深入执行省委、省政府,省国资委关于疫情防控工作部署,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遭遇战、阻击战,山东产权交易集团现向全体干部职工发出如下倡议:一、统一思想、坚定信心,积极配合防疫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就是胜利。各地区各部门各方面要深刻认识当前国内外疫情防控的复杂性、艰巨性、反复性,进一步动员起来,统一思想,坚定信心,坚持不懈,抓细抓实各项防疫工作。全体干部职工要充分认识疫情形势的严峻性和复杂性,切实提升思想认识,坚决克服麻痹大意思想和侥幸心理;要严格落实出差审批制度和离开驻地申请报备制度,并向集团综合部报备完整行程;要严格落实疫情防控工作日报制度,实行“日报告”“零报告”。来济返济人员务必第一时间主动向所在社区、单位报告,知情者要主动提醒、劝导、报告。二、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切实做好员工个人防护坚持人、物、环境同防,养成健康生活习惯。日常自觉戴口罩、勤洗手、勤消毒、多通风,保持社交距离,使用公筷公勺等。进入公共场所主动佩戴口罩。不将私人包裹寄往办公场所,对收到的包裹在做好个人防护的情况下规范处置外包装,并及时洗手。合理处置废弃口罩、生活垃圾,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阻断病毒传播。三、减少外出聚集,筑牢安全防线切实做到守土有责、守土尽责。细化工作措施,科学高效做好人员管控、核酸检测、重点场所消杀等各项工作。严控人员聚集,保持一米以上社交距离;非必要不外出,严禁前往中高风险地区所在县市区,工作交流尽量采取线上视频方式;异地任职人员除特殊情况外,本轮疫情结束前暂不跨市流动。四、提高科学认知,理性应对疫情面对复杂严峻的疫情防控形势,更应保持清醒的头脑,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及时了解权威媒体发布的防控信息,相信科学的力量,不信谣、不造谣、不传谣,主动传播正能量,共同营造积极向上的抗疫舆论氛围。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山东产权交易集团全体职工要积极行动起来,全力发挥群防群控作用,以责任担当践行使命,以奉献守护共克时艰,共同打赢这场疫情防控攻坚战! 山东产权交易集团2022年3月18日

    2022-03-22

  • 山东产权:同心抗疫 共筑防线 |“硬核”防疫有我在!

    近期山东省内多地疫情形势严峻按照省委、省政府要求山东产权交易集团迅速行动精准防控 全力以赴同心抗疫 共筑防线坚决打赢防疫保卫战维护职工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山东产权本部:迅速集结防疫力量,防疫措施精准落地 近日,为贯彻落实省委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运行工作领导小组(指挥部)办公室近期对疫情防控的指示精神和工作要求,山东产权交易集团(以下简称山东产权)党委靠前指挥,迅速召开疫情防控工作专题视频会议统筹山东产权疫情防控工作,第一时间开展全员核酸检测,安排部署各权属企业疫情防控工作,及时开展疫情防控应急演练和专项检查,加紧采购空气消毒机、护目镜、医用口罩、防护服等防疫物资,坚决扛牢疫情防控主体责任,筑牢防疫屏障,全力打好疫情防控阻击战。(李成斌)黄三角产权:省内疫情发生以来,山东黄河三角洲产权交易有限公司迅速提升防疫等级,每日两次对办公场所进行全面消杀,组织全体职工按照“全员覆盖,不漏一人”的工作要求,完成第一轮全员核酸检测;全面履行“两查验、一测量”的工作模式,对外来人员进行登记测温、查验健康码和行程码。(延云栋) 山东招标:关键时刻顶得住,危难时刻冲在前,山东招标股份有限公司“青年先锋队”第一时间站出来,在疫情严峻时刻迅速集结,签下“请战书”,表明“硬核担当,战疫有我”的决心。先锋队为保障正常开评标工作开展,对进入公司的人员测量体温,详细登记个人信息,并对开评标所用标书进行严格消毒。牢牢扛起国有企业青年先锋的使命责任,用实际行动彰显最美的青春风采。(吕广岳) 文交所:山东文化产权交易所始终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和责任担当,快速响应、迅速行动,齐心协力战斗在防控一线;第一时间成立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将防疫责任分配到每名党员干部肩上,采取员工日检测报告制度,备齐防疫物资和药品,采用线上非接触会议形式严格控制会议频次和规模,为交易业务平稳运行保驾护航。(姜燕) 山东鲁成:山东鲁成招标有限公司疫情防控领导小组应对疫情防控严峻复杂形势,迅速制定本轮疫情的防控预案,统筹全公司疫情防控工作,定期调度防疫物资情况,及时共享发布疫情最新情况和通告。严格环境管控、人员管控,每日对人员密集的开评标区域进行消杀。压实疫情防控主体责任,毫不放松抓好“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各项工作。(宗琦)海交中心:山东海洋产权交易中心有限公司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迅速响应,夯实“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基础,落实防疫物资储备工作,继续做好每日全员体温监测,加强办公区域消杀,全力营造安全、健康的办公环境;同时,严格控制人员流动和执行人员外出报备,严密配合驻地疫情防控流调,积极做好全员核酸检测工作。目前,海交中心已于3月11日、14日、15日分别完成三轮全员核酸检测。全力保障生产经营秩序,保护职工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全力统筹好疫情防控和生产经营工作。(赵玥) 山东数据:山东数据交易有限公司第一时间组织全员进行核酸检测,做到“全员覆盖、不漏一人”;加强防疫物资储备,预备足量的口罩、防护服、消毒液、应急药品等物资;做好办公场地消杀工作,对职工聚集的公共区域进行重点消杀,确保不留死角;对快递进行单独存放管理,一律消杀消毒后再拆封。坚决守牢守住守好公司疫情防线。(樊庆雯) 蓝产权:山东蓝色经济区产权交易有限公司立即响应,召开专题会议安排部署疫情防控工作,对新办公场所的防疫设备设施进行了细致检查。要求全体干部职工切实提高政治站位,坚决落实疫情防控举措,坚持严格按照疫情防控工作操作流程,做好身份核验、测量体温、全员佩戴口罩、公共空间消毒等日常防控排查管理,对业务操作流程严格把控,切实保障客户及全体员工的健康安全。(杨一帆)

    2022-03-16

  • 筑牢防线!山东产权开展疫情防控应急演练

    为落实省国资委疫情防控专题视频会议精神,进一步增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应急处理和协调作战能力,提高全员防疫意识,3月14日下午,山东产权交易集团开展新冠病毒疫情处置应急演练。此次演练模拟了大厅防疫测温人员例行检查时,发现健康码异常客户的场景,迅速启动疫情应急响应并组织开展专业处置的全过程。演练内容主要包括现场管控、留观转运、环境消杀、疫情上报等环节。演练中各应急小组配合密切、分工明确、衔接顺畅,措施到位、处置得当,演练结束后针对演练实际情况进行总结评估,对演练中发现的问题及时落实整改,完善相关防控措施。下一步,山东产权将严格落实省、市疫情防控工作要求,全力以赴抓好疫情防控各项工作,全面提高应急处置能力,保障企业健康稳定安全运行。

    2022-03-15

  • 快速 安全 有序 高效 山东产权开展全员核酸检测工作

    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疫情防控工作部署及省国资委党委工作要求,3月13日,山东产权交易集团迅速行动,组织集团本部及各级权属企业全体人员进行了第一轮核酸检测,采样检测工作快捷、有序、顺利完成,做到了“全员覆盖、不漏一人”,为山东产权疫情防控构筑坚实的安全屏障。山东产权将坚决贯彻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和省国资委党委工作要求,严格履职尽责,优化防控策略和防控措施,提升快速反应能力,科学规范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确保企业员工身体健康、企业运营平稳有序,切实筑牢企业安全防线,坚决守住疫情防控底线。

    2022-03-14

  • 山东产权开展疫情防控和消防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工作

    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全省安全生产工作紧急电视会议精神,落实省国资委党委安全生产工作专题会议部署,深刻汲取栖霞金矿井下爆燃事故教训,做好新形势下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安全生产工作。1月14日,山东产权交易中心(以下简称“山东产权”)与汉峪金谷警务室及物业方组成联合检查组,开展了疫情防控和消防安全隐患拉网式大排查大整治专项行动。在山东产权党委书记、董事长苗伟同志的带领下,检查组对16-20层办公区域进行了细致地排查,并着重对消防器材、强弱电井、机房、餐厅等进行了隐患检查。在山东产权警务室联防联动中心,汉峪金谷警务室杨煜韬警长检查了联防人员配备和站点运行情况,并对山东产权配备的安防设备进行了调试。在员工餐厅,检查组一行对消防器材进行了检查,要求每一位员工都能熟练掌握消防器材的使用方法,增强消防安全意识,提高“消防四个能力”,做到防患于未然。随后,山东产权权属企业逐级开展地毯式、拉网式大排查,全面深入细致排查各类安全隐患,建立问题清单,确保场所、环节、装备设施均符合安全生产要求,切实将各类隐患整改到位。山东产权党委委员、副总经理王东凯,综合部负责人刘程,联动中心主任许世京,物业方消防主管刘海岛、工程主管张志勇等参加了专项行动。

    2021-01-15